史记中记载,舜在摄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并改变了各地区的民族局势。“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这些措施,除了鲧被杀外,其他的罪行大多是流放。然而,防风氏仅因“后至”而被大禹处决,这显得特别苛刻。既然如此,大禹为何如此果决地决定杀防风氏?
《国语》记载中提到,禹召开诸侯大会是在会稽山,而防风氏因“后至”被杀。史记中进一步补充,防风氏的统治区域位于湖州一带,湖州以风渚湖而著名,靠近太湖,现今的德清一带。而防风氏与禹会诸侯的地点在历史文献中也有所争议。根据《左传》的记载,禹会诸侯的地点应是涂山,而非会稽山。涂山是大禹妻家的发源地,而涂山距离湖州约400公里,若以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湖州与涂山的距离似乎并无直接联系。如此一来,禹为何要在涂山杀防风氏呢?
著名学者徐旭生指出,今天所称的会稽山,实际上是指涂山,因涂山位于淮河流域,是当时夏夷集团的发源地,而涂山周围的诸侯也与大禹有着深厚的联系。会稽一名的本义是汇总、计算诸侯的功绩,因此,涂山才是“会稽”之地,禹会诸侯并计算各部落的功劳。至于绍兴的会稽,可能是夏朝后来的分封或纪念大禹的遗址命名。
防风氏的历史背景则更加复杂。防风氏位于湖州一带,这一地区原为良渚古国的势力范围。在良渚国解体之后,防风氏成为强大的部族领袖之一。而大禹则是夏夷集团的领袖,二者之间的冲突,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的扩张与东夷的对抗。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发现,良渚文化的聚落遗址中,有不少伤痕累累的尸骨,显示出他们曾参与过激烈的战争。这种文化与东夷的冲突,为大禹与防风氏的敌对提供了历史背景。
随着良渚古国的解体,防风氏成为了其残余势力的继承者,而夏夷联盟则在不断扩展其领土与资源,二者势必产生冲突。防风氏作为良渚文化的代表之一,与东夷的联系,以及夏夷集团的扩张,注定了防风氏最终成为大禹必须要打击的对象。
涂山作为会议的地点,也有其特殊意义。相比其他地区,涂山距离湖州较近,且大禹的盟友涂山氏具有较强的地方势力,这使得大禹选择在此召开会议并决定军事行动。胜利之后,“会稽”这一地名成为了对夏朝功绩的纪念。
学者夏星南也提到,防风氏的覆灭或许就是良渚文化突然消失的直接原因。在夏朝持续的打击下,防风氏最终灭亡。通过对防风氏的军事行动,大禹不仅增强了自己的权威,也为夏朝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