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晚清的历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软弱无力的清政府在列强的重压下苦苦挣扎,只能通过割地赔款来维持苟延残喘的统治。然而,晚清时期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尽管清朝在国际上显得十分软弱,却借助外交手段据理力争,最终从美国政府那里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赔款,这也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首次成功地向外国索赔。那么,事情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赔款的缘由是一起悲惨的事件。1849年,54名华工抵达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过一年的时间,这个数字迅速增加至4000人。此后,时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蒲安臣,为了促进两国交流,代表清政府与美国签署了一项条约,鼓励两国的自由移民。随着时间推移,前往美国西部谋求生计的华人数量不断攀升,直到1880年时已达到105465人。然而,在这些勤劳的华人中,少数白人却因种族偏见开始仇视他们,这最终酿成了惨剧。
1882年,美国正式通过了《排华法案》,自此,反对华人的事件频频发生。到1885年9月2日,怀俄明州的石泉镇爆发了一场针对华工的惨烈屠杀,超过100名武装白人矿工对当地的华人矿工发起了攻击,并对华人社区进行了劫掠。在这场震惊世人的石泉镇惨案中,共有28名华工丧生,15人重伤,而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高达14万美元。
此事件发生后,美国地方政府及联邦政府采取了一些行动,并在9月9日派遣了200名士兵,以确保650多名华工平安返回石泉镇。在此之前,清朝驻美公使郑藻如通过报纸对事件有所了解,立即向美国外交部请求“派遣兵力镇压凶犯”,同时也指示旧金山领事对此事进行核查。9月18日,清朝驻旧金山领事傅列秘等人抵达石泉镇,并开始对事件进行调查。
事件经过很快得到调查,发现白人矿工们在此之前曾呼吁罢工,希望华人矿工参与,但遭到了拒绝。在煽动起当地的“排华”情绪后,这些毫无良知的白人矿工才发起了对华人矿工的暴力攻击。调查小组详细记录了这起惨案所造成的损失,最终计算得出总额为147748.74美元,折合今天相当于418万美元。
在对惨案展开调查的同时,郑藻如还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清朝的总理衙门,并询问了历年来中国赔偿美国公民的相关案件。此外,他还咨询了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有关“沙面事件”的赔偿情况。准备工作充分后,郑藻如代表清朝向美国国务卿贝阿德正式提出了惩治凶手、赔偿损失、保护华工等请求。然而,美国政府并不愿意满足这一赔偿要求。
尽管当时信息传播不如现在便利,这起事件仍在清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广州和重庆等地甚至爆发了抗议美国商人和传教士的事件。面对这种局势,美国驻华公使田贝也开始敦促华盛顿方面妥善处理赔偿事宜。此时,张荫桓被任命为驻美公使,他与郑藻如共同推动这一议题的进展。到了1887年,美国国会终于批准了总统克利夫兰提出的赔偿款项。最终,清朝将这笔14.7万美元的赔款如数发放给了石泉镇的华工们。正如张荫桓所言:“自中外通商以来,外国赔偿中国巨款,实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