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西域横行的准噶尔汗国大汗噶尔丹,率领着三万精锐的准噶尔火枪骑兵,跨越杭爱山,向喀尔喀蒙古发动猛烈进攻。这支精兵强将迅速突破了喀尔喀的防线,甚至直捣张家口周围。面对噶尔丹势如破竹的攻势,喀尔喀诸部王公无一能够抵挡,纷纷决定请求大清帝国的援助。作为交换,喀尔喀蒙古愿意从之前的大清藩属国身份转变为直辖领地,直接归属于大清。
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帝立刻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对他来说,绝不能允许噶尔丹占领喀尔喀,否则一旦噶尔丹控制了这一重要战略区域,将形成对大清帝国极为不利的局面。因此,康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喀尔喀各部的求援请求,并迅速组建了规模庞大的征讨军团,兵员总数达到十万(其中五万为战斗兵力,五万为后勤保障)。他亲自率领这支精锐部队,准备与噶尔丹决一死战。
康熙帝亲自带领这支庞大的军队出征,随行的还有他的重要亲信和大臣,包括康熙的舅舅佟国纲、佟国维,内大臣索额图和明珠等重要人物。可谓是动员了国家的精锐力量,举国之力一齐出征。噶尔丹得知清军即将出动,迅速做出反应,选择收缩防线,并将准噶尔主力撤到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乌兰布通地形险峻,是一个理想的防守位置,噶尔丹决心在这里以地形为优势,设伏迎战。
乌兰布通是一座红色小山,四周被两条河流环绕,地势异常复杂且易守难攻。噶尔丹在这里建立了指挥中心,将部队安置在山顶,占据制高点,以便能够及时掌控整个战场的动向。此外,他还在山脚下巧妙布置了“驼城”防线,将数千峰骆驼的足部捆绑固定,背上堆满了木箱和湿毡,环形排列,形成了一个临时的防御工事。准噶尔军的装备火力强大,尤其是火枪,且在有利的地形掩护下,噶尔丹对防线的安全充满信心。
不久后,清军开始推进至乌兰布通一带,负责指挥的为康熙的亲哥哥福全,他所带领的正是京师的八旗精锐。面对准噶尔的重重防线,福全决定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同时集中大炮对准噶尔的驼城进行猛烈轰击。在清军的远程炮火攻击下,准噶尔的驼城防线开始崩溃。虽然准噶尔的火枪射程远、威力大,但射速较慢,且缺乏对清军快速骑射的应对能力。经过一番激烈的炮击和弓箭攻击,福全成功突破了准噶尔的第一道防线,向山脚推进。
然而,进攻遇到了严峻的地形考验,清军的进攻被准噶尔的火枪兵重重包围,清军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与此同时,参与迂回包抄的部队也遭到了准噶尔骑兵的反击,未能形成有效的包围圈。战斗陷入了胶着状态,士气低落,尤其是康熙的舅舅佟国纲在战斗中被准噶尔军击败,清军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进攻陷入困境。
福全决定改变战术,开始围困准噶尔军。双方进入了消耗战阶段,时间一长,噶尔丹的物资开始不足,局势对他越来越不利。然而,福全也面临极大困境,虽然在战场上占据主动,但由于战线漫长,后勤补给困难,加之准噶尔骑兵频频骚扰,清军的补给线被严重牵制。康熙急切希望能尽快解决战斗,因而他催促福全尽快结束战斗。
这时,噶尔丹派遣了达赖喇嘛的弟子济隆作为使者,前来假意求和。福全答应了噶尔丹的请求,打算等敌军撤退时进行追击,趁机一举击败准噶尔。然而,噶尔丹并非易与之敌,他早已识破福全的意图,趁着清军松懈之时,连夜通过萨里克河撤退,并通过达里诺尔湖地区迅速后撤。当福全终于发现噶尔丹的撤退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噶尔丹早已逃之夭夭,乌兰布通之战就这样草草收场。
这场乌兰布通之战虽然未能达到清军全歼准噶尔主力的预期,但却标志着康熙帝对噶尔丹的首次大规模征讨。尽管噶尔丹重新卷土重来,但大清帝国通过这场战斗成功粉碎了噶尔丹吞并喀尔喀的计划,并将喀尔喀的200万平方公里土地纳入大清版图,成为外蒙古。这次胜利为大清帝国在西北的战略纵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大规模经略西域行动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