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俄罗斯总统顾问安东·科比亚科夫在圣彼得堡国际法律论坛上发表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声明:他认为,苏联从法律角度依然存在。科比亚科夫指出,苏联是由苏维埃代表大会于1922年合法成立的,因此其解体也应由相同的机构决定。1991年12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在未经苏联最高权力机构批准的情况下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程序上存在严重瑕疵。虽然该协议宣告了苏联的解体,但签署协议的仅是三个加盟共和国,远未具备决定苏联命运的合法性。协议签署后的仅18天,苏联便正式解体。然而,科比亚科夫认为,既然这一过程未按照应有的宪法程序完成,那么从法律意义上看,苏联仍未真正终结。
科比亚科夫进一步阐述道,由于苏联的解体没有得到合法确认,乌克兰危机应被视为俄罗斯的“内部事务”,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冲突。苏联解体的法律程序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其合法性上。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标志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五天后的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解体决议,宣告苏联的正式终结。但支持“程序存疑”观点的人认为,三国领导人当时在别洛韦日森林进行的秘密会谈没有经过民主程序,也未充分体现全民意志。他们主张,作为具有国际法人格的国家,苏联的解体应通过全民公投或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表决。这一观点认为,苏联解体的法律依据一直存在漏洞。
科比亚科夫的这一发言,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仍在持续的背景下,显然是一种政治策略。他通过法律角度重新审视苏联解体的问题,企图将乌克兰危机从“侵略战争”重新定义为“苏联内部未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种立场试图削弱西方对俄罗斯的道德指责,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争取舆论空间,进而影响国际社会对冲突的看法。这与当前俄乌关系的紧张以及俄罗斯与北约的对立密切相关。
事实上,这并不是俄罗斯首次通过“法律叙事”来进行国际战略操作。在冷战时期,美国便利用“价值叙事”瓦解苏联。美国从杜鲁门政府时期开始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以自由、人权等理念渗透苏联内部,目标是动摇苏联人民对制度的认同。1982年,里根总统访问英国时曾提出,“要用自由民主踢掉马克思主义”。这种软性攻势通过文化输出,逐步瓦解了苏联的统治基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新思维”并与西方展开全面接触,放松了政治管控,最终导致了苏联意识形态的崩溃。
如今,俄罗斯则反其道而行之,利用苏联的“法律遗产”进行反向操作,以此与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相博弈。科比亚科夫的讲话不仅是向国际社会发出的外交信号,也是面向俄罗斯国内民众的一种策略。俄罗斯国内对苏联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苏联时期的稳定与强大国际地位值得怀念,也有不少人对苏共的集权体制持批评态度。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亲俄情绪较为浓厚,俄罗斯通过将乌克兰危机描绘为“家事”,可以唤起这些人对苏联时代的记忆,从而争取地方的支持,削弱乌克兰中央政权的治理能力。
此外,随着美国和欧洲的支持开始疲软,俄罗斯将冲突“去国际化”的做法,实际上是在降低西方干预的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此时借苏联解体问题发声,并非想要复苏苏联体制。俄罗斯目前的国家体制、资源配置和国际地位,早已与苏联时期截然不同。相反,俄罗斯此举的真正目的是借用苏联的法律遗产与历史记忆,为当前的战略需求服务,诸如合理化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重塑俄罗斯的国际定位,并挑战西方的制裁措施。
然而,尽管俄罗斯通过“法律话术”试图塑造舆论,乌克兰不会因此放弃其领土诉求,西方国家也不会因苏联“尚未解体”的言论而改变对俄罗斯的政策。即使俄罗斯在战场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也无法凭此重建区域秩序。可以说,“乌克兰危机是家事”并非国际社会的共识,而是俄罗斯的一种自我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