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果来看,于禁最菜。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合为一传,还在传末评语中写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这就是五子良将的出处。
陈寿认为张辽等五人在曹魏阵营是数的着的名将,故而把他们合传。
有意思的是,陈寿把张辽排第一,乐进排第二,于禁排第三,张郃排第四,徐晃排第五,于禁在陈寿心中明显不是最差的。
陈寿作《三国志》,对人物先后顺序十分考究,他对五子良将的这个排名中规中矩,基本符合世人对五子良将的认知。
但如果用结果决定论来评价五人,那于禁就不好排第三,只能排老末。
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下五子良将的优劣。
张辽是个降将,先属吕布,后归曹操。他的高光时刻主要有二,一是白狼山之战身先士卒大破乌桓,并且斩杀了乌桓首领蹋顿。二是合肥之战,八百破十万,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江东。张辽这两战的含金量极高,斩蹋顿是在曹军胆怯的时候,张辽凭一人之力振奋了军心;破孙权是以少胜多,也是身先士卒,所以张辽胆略最佳。
乐进是曹操的亲随,从一开始就跟着曹操。乐进的特点是善于先登,他是三国志中记载先登次数最多的将领,多达四次。乐进也有斩将记录,斩淳于琼,斩严敬。只可惜乐进不长寿,建安二十三年就去世,要不然他的成就还有可能更高。乐进先登次数最多,胆略次于张辽。
张郃也是降将,他先属袁绍,后归曹操。张郃的光辉战绩是在曹魏西线主帅夏侯渊被黄忠阵斩后,受到郭淮等人的拥戴,暂领西线主帅,稳住了军心,将大部队安全撤出汉中。要是没有张郃,曹魏西线有全军溃退的风险,届时刘备大举北上,有可能将西线魏军收为己有,那关中就危险了。之后张郃久镇西土,让刘备和诸葛亮忌惮。以张郃的能力和资历,可以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只可惜,司马懿执意让张郃追击退军的诸葛亮,中了埋伏,中箭身亡。
徐晃严格来说也是降将,他先属杨奉,后归曹操。徐晃的高光时刻无疑是樊城之战击败关羽,解除樊城之围,最终促使关羽兵败被斩杀,算是关羽的掘墓人。关羽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名将,徐晃能够将关羽击败,只凭这个战绩就可以傲视群雄。
于禁不是降将,他很早就跟了曹操。他先属鲍信,之后跟着鲍信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的爱将。于禁的高光时刻是当曹操被张绣偷袭狼狈逃跑时,于禁能够率领亲信压住阵脚,并且还能弹压哗变的青州兵,算是治军高手。曹操对于禁颇为赏识,在襄樊之战战败前,于禁在五子良将中官职最高(左将军),待遇最好(食邑一千两百户),可就是他栽的跟头最大。襄樊之战,于禁督七军救援樊城,可惜老天爷不帮忙,天降大雨,得以让关羽的水军占据优势,于禁全军覆没,被俘后投降苟活。这是于禁人生最大的污点,一个被打败后投降的将领,之前的一切荣耀都将化为乌有。
俗语云,不以成败论英雄,比如关羽,也是兵败被俘,但世人鲜有说关羽菜的。那为什么于禁就不行呢?因为于禁没有慷慨就义,而是跪地求降。一个将领,如果兵败后以身殉国,那不管他的过失多么大,都会减三分。如果兵败后投降,那不管他的过失多么小,也会加三分。
这就是世人最朴素的价值观。
所以,于禁得一个最菜的名声不怨别人,怪只怪自己太怂,他要是跟庞德一样,被俘后怒斥关羽,然后英勇就义,那他依然是五子良将居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