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堪称诸葛亮北伐路上最痛的教训。都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这场仗的失败,却暴露了蜀汉政权内部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 派系之争。很多人都以为,如果让赵云或者魏延去守街亭,结局会不一样,可实际上,有个人比他们更适合,只是当时没人把他放在眼里。
街亭这地方有多重要?简单说,它是诸葛亮北伐的 “命门”。只要守住街亭,蜀军就能稳稳当当在陇右地区扎根,反之则满盘皆输。可诸葛亮偏偏选了马谡当主将,为啥?
有人说,这是因为马谡 “会来事儿”。整天跟在诸葛亮身边出谋划策,俩人关系好得跟师徒似的。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蜀汉政权的 “派系惯性”。诸葛亮作为荆州派系的核心人物,掌权后重用的蒋琬、费祎、杨仪这些人,基本都是荆州老乡。马谡更是荆州派系的 “潜力股”,长得帅、口才好,还擅长纸上谈兵,诸葛亮打心眼里想培养他当接班人。
反观王平,一个从曹魏投降过来的益州本地人,在刘备时期就只是个 “牙门将”,到了诸葛亮这儿还是原地踏步。在蜀汉军中,荆州派系掌权,益州本地人和降将本就难出头,更别说让王平这种 “边缘人物” 当主将了。
街亭之战的过程,简直是 “教科书级的对比”。
马谡一到战场就犯浑,放着现成的城池不守,非要带着大军去山上 “占高地”,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全军溃败。而王平呢?手里只有一千多兵力,却能冷静地在山下扎营,命令士兵擂鼓虚张声势。张郃一看这架势,以为有埋伏,愣是没敢全力追击。就这一手 “空城计”,不仅保住了己方千人队伍,还为蜀军后撤争取了时间。
后来的兴势之战更能说明问题。公元 244 年,曹魏大军进攻汉中,王平作为主将,硬是凭借地形优势和防守策略,拖垮了数倍于己的敌军。这一仗证明,王平天生就是块 “守将” 的料 —— 稳得住阵脚,熬得住消耗,关键时刻还能玩心理战。
街亭需要的不是 “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 “能扛能守的稳将”。赵云和魏延确实厉害,但他们擅长的是进攻,让他们去打防守战,未必比王平合适。
可诸葛亮为啥不用王平?说白了,还是被 “派系偏见” 蒙住了眼。在他心里,益州本地将领和降将始终是 “二等公民”,哪怕王平能力再强,也只是个给荆州派系当副手的料。直到街亭惨败,马谡被斩,诸葛亮才如梦初醒,开始重用王平,但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从长远看,街亭之败只是蜀汉政权内部矛盾的一个缩影。荆州派系掌权,益州本土势力被边缘化,这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的用人逻辑,导致蜀汉人才断层严重。像王平这样的将领,明明有本事,却因为出身被打压,直到危机爆发才被想起。
如果诸葛亮能早点打破派系成见,或许蜀汉的命运会不一样。但历史没有如果,街亭的惨败,不仅让北伐功亏一篑,更暴露了蜀汉政权的结构性缺陷 —— 当 “任人唯亲” 胜过 “任人唯贤”,再强大的政权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说白了,街亭之战的关键不在 “谁更能打”,而在 “谁更被信任”。王平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是守街亭的最佳人选,但在派系林立的蜀汉军中,他的出身就注定了难有出头之日。这一仗输掉的不只是一场战役,更是蜀汉 “唯才是举” 的希望。如果诸葛亮能放下偏见,或许三国的历史,真的会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