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少不了一位女人。然而,在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命中,除了吕皇后外,还有一位极为重要的女性,她便是戚夫人。吕皇后是刘邦年轻时娶的妻子,她在刘邦的崛起过程中曾给予了许多有力的支持与建议。而戚夫人,则是一位与刘邦共同度过晚年的美丽女子。尽管刘邦权力显赫,但每个家庭都有其难解的纷争,刘邦的后宫也是如此,两个女人之间的争斗让刘邦晚年倍感压力。通过《史记》和《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记载,我将详细分析刘邦后宫之争的种种复杂纠葛。
这场后宫之争,表面上看似为了争宠,实际上却是为了更高的权力。吕皇后与刘邦结婚后,为刘邦生下了一子一女,她的儿子刘盈天生便是太子。而戚夫人也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刘如意。随着刘邦成为帝王,吕皇后已年老色衰,但她并不在意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这个本应和谐美满的家庭,却因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而动荡起来。戚夫人不仅渴望得到更多的宠爱,还试图让刘邦废除太子刘盈,将自己的儿子刘如意立为太子。这一行为直接激怒了吕皇后。若戚夫人成功,既能继续得到刘邦宠爱,又能成为皇后,吕皇后又岂能坐视不理?由此,二人之间的权力争斗开始加剧。
随着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愈加明显,他也开始觉得刘盈过于温和、懦弱,似乎与他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甚至动了改变太子的心思。然而,吕皇后可是和刘邦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她的坚毅性格让她在刘邦身边极为重要。而且,吕皇后的兄长们都是西汉开国元老,刘邦周围的许多人也更亲近吕后,这使得刘邦即便想要改变太子,也不得不找寻合适的理由。然而,吕皇后并不打算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
《资治通鉴》对这一事件有着详细的记载。有人为吕皇后献策,建议她向张良求助。吕皇后于是让哥哥吕泽去逼迫张良出谋划策,张良对吕后说:“此事无法仅凭口舌解决,陛下已决心更换太子,您只能去寻求商山四皓的帮助。他们是四位隐居的高人,陛下曾试图请他们下山,但因对百姓态度不佳,他们拒绝了。若您能说服他们辅佐太子刘盈,陛下一定会相信刘盈有大作为,太子之位就不会再动摇。”
吕后听后立即行动,派吕泽带着太子的亲笔信及重礼前去拜访商山四皓。巧合的是,刘邦因认为刘盈过于仁爱而打算废太子,但商山四皓却看中了刘盈的仁爱,决定支持太子。四位隐士终于出山,刘邦在一次宫宴上惊讶地发现,四人站在太子身后。当他得知原因后,明白了太子的位置已无可更改。毕竟,不能因为自己的宠爱,而冷落了身边的重要大臣们的心。为了避免日后有失政权,他在临终时做了三件重要的事。
首先,他试图调解戚夫人与吕后之间的矛盾。据《资治通鉴》记载,刘邦曾对戚夫人说过这样一番话:“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这番话或许意味着,太子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不必再生变故之心。
然而,戚夫人并未放在心上,仍然频繁与吕皇后发生冲突。看到此情景,刘邦开始采取第二步行动。他为刘如意封了赵王,并安排了一位吕皇后极为敬重的赵国国君来辅佐刘如意,试图借此让吕皇后心软,不再继续对刘如意动手。即便如此,刘邦仍深感担忧,于是亲自给太子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一些治理国家的事项,并在信末加了一句特别的话:“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这句话在《资治通鉴》中有详细解释,意味着刘邦已深受疾病困扰,估计命不久矣,唯一的挂念便是戚夫人和刘如意,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爱妾和儿子受到不公。
最后,刘邦得知吕后与樊哙计划杀戚夫人及刘如意后,立即派遣陈平和周勃去燕国执行任务,实际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威慑吕后。毕竟,樊哙曾救过刘邦一命,刘邦此举旨在告诉吕后,任何妄想伤害戚夫人及刘如意的人,必将遭到他无情的制裁。
刘邦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虽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但在他死后,戚夫人最终被活活折磨致死。刘邦死后,刘盈继位成为帝王,吕后开始掌握权力。然而,尽管刘邦做出了如此多的安排,吕后依旧囚禁了戚夫人,将她迫使做苦工,并且开始残忍对待她。戚夫人虽然心中怨气重重,但她并未低头,甚至在劳动时唱起《舂歌》,她的歌声触动了吕后,使得吕后决定毒死她的儿子刘如意。最终,刘如意死于吕后的毒手,戚夫人也被残忍地变成了“人彘”。刘盈得知这一切后,痛心疾首,悲痛不已,甚至不再理会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