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魏延的死因。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已经不再是隐秘的事情,蒋琬仅通过一些手段,魏延就被杨仪所害。这一事件足以说明,魏延当时在蜀汉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极其重要的。尽管魏延的职位没有后来姜维那么高,但在实际的权力、地位和威望上,远远超过了姜维。毕竟诸葛亮虽然去世,但他为蜀汉留下的政治遗产仍然十分深厚,使得即便在蒋琬和费祎执政期间,曹魏始终未能轻易突破蜀汉的防线。
然而,姜维虽然名义上位高权重,但从蒋琬时期起,蜀汉的战略重心发生了变化。北伐曹魏的战略不再是首要任务,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入防御和发展蜀中的经济上。这一变化并非蒋琬不愿执行诸葛亮的战略,而是由于蒋琬的能力相对有限,他在内政管理方面可以胜任,但在军事上却无法发挥作用。同样,费祎也面临相同的困境。由于对军事管理的不足,他们害怕军中的某些人物趁机崛起并难以控制,于是干脆放弃了北伐战略。虽然蜀汉放弃了北伐,曹魏依然有可能发动进攻,因此,蜀汉军队的发展依然势在必行。每次出征的将领都受到极大限制,姜维也不例外。实际上,他每次出征的规模并不大,常常像是演习而非真正的战争。能动员上万人的大规模战争几乎没有。因此,从诸葛亮死后,姜维实际上并没有办法控制蜀汉的大部分军队。可以说,自诸葛亮去世以来,蜀汉再也没有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领袖。
那么,姜维真的害怕黄皓吗?黄皓不过是一个宦官,姜维又怎会惧怕他呢?刘禅曾明确表示,黄皓不过是个小人,姜维应当大度一些,不必与他计较。从这一点来看,姜维显然并不怕黄皓,甚至曾多次上书刘禅,希望能铲除这个奸佞之人,尽管最终未能成功。至于姜维后来避开黄皓,去沓中屯田,虽然有一定的个人原因,但更多的是出于战略考虑。从地理角度看,沓中是蜀汉通往陇右的要冲,而陇右一直是蜀汉争夺的重要地区。蒋琬和费祎执政期间,由于战略的转变,曹魏的力量得到了增长,陇右的发展也让蜀汉在此地的影响力减弱。更严重的是,曹魏有可能通过陇右进攻蜀汉,这使得姜维不可能忽视这一地区。此外,姜维赴沓中屯田还有一个重要目的——确保充足的物资供应。由于边境的物资依赖于成都补给,姜维担心那些反对他的势力可能会通过控制粮草来制约他,因此他决定提前准备,以防万一。
既然姜维无法控制蜀汉的大部分军队,那么蜀汉的军队都在何处呢?首先,成都作为首都,当然需要有兵力驻守。汉中是蜀汉与曹魏对峙的桥头堡,放兵驻守也是合情合理的。尽管蜀汉与东吴有盟约,但吕蒙的白衣渡江事件依然让蜀汉心有余悸,因此江州一带也需要布防。此外,南中地区,虽然诸葛亮已经通过南征平定了孟获,但南中并非只有孟获一家部落,时不时就会发生叛乱,因此需要驻兵镇守。而马忠在南方的安定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为蜀汉南方的稳定付出了巨大努力。西面的羌族,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向宠,便是蜀汉对抗羌族的重要人物,然而向宠最终战死在平定羌族叛乱的过程中,可见羌族带给蜀汉的压力极大,也需要部署兵力加以防范。最后,各地的驻军也是必不可少的,维护地方治安同样需要兵力。因此,姜维根本不可能控制蜀汉大部分的军队,他最多能控制三分之一,这已是极限。尽管黄皓无法与之抗衡,但想要凭借这些力量抗衡整个蜀汉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姜维也并不打算与整个蜀汉为敌,既然无法除掉黄皓,他宁愿选择远离。
总结而言,姜维虽是名将,但他的一生始终是在为蜀汉的存续而奋斗。尽管他心有余力,最终却无法逆转大势。自从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就再也没有突破性的机会。蒋琬和费祎执政期间,虽然表面上看蜀汉依然强盛,但文武之间的矛盾却已经埋下了祸根。黄皓这样的宦官也借机崛起,蜀汉的灭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姜维不过是在为蜀汉苟延残喘,最终未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