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八旗子弟已经成为了纨绔子弟的象征。他们热衷于各种享乐活动,诸如斗蛐蛐、饲养画眉鸟、参与茶围游戏等,生活奢华,习惯于优渥的环境,连基本的体力劳动都不愿意参与,更不用说在战场上拼死搏斗了。随着太平天国的崛起,民众的反抗情绪开始席卷全国,从广西一路南下,甚至攻陷了南京,几乎席卷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面对这样的局势,清政府因为缺乏足够的兵力,只能无奈地允许汉人组织团练,以抵御太平天国的进攻。
在当时,朝廷通过诏令划定了团练的兴办,这一制度与户籍保甲制度结合在一起,要求各家各户出人参与。平日里则务农与训练,一旦发生战事,便能迅速出征,类似于现代民兵的预备役力量。为抗击太平天国,清廷在江南地区任命了四十多个团练协办大臣,但真正能形成战斗力的团练寥寥无几。大多数的团练兵丁在面对太平天国的进攻时毫无抵抗能力,唯有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也受到了他的影响)在战斗中表现卓越,逐渐成为与太平天国对抗的主力军。
曾国藩本身为书生,起初并不精通军事事务,但命运的安排使他意外地成为清朝末期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的领导者。在其巅峰之时,他手握超过三十万的兵力,麾下更是不乏勇猛将领,如曾国荃、彭玉麟、胡林翼等。在成功攻陷太平天国之后,不少身边的人劝他揭竿而起,谋求替代清朝。湘军能够从无到有,迅速崛起,其中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呢?
首先,明确的组织结构至关重要。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参考了明朝名将戚继光的练兵制度,在熟读戚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的基础上,以营为基本单位,每个营由近700人组成,统一配置火枪以及刀具、矛杆,还配备了劈山炮等武器。这些湘军只接受“大帅”的指挥,实际上形成了一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在建立了完整的营制之后,曾国藩设法整合了湖南各地的团练,使得湘军的实力不断壮大。
其次,坚实的关系网络也是不可或缺的。湘军内上下重视裙带关系,曾国藩的治理使得湘军的将领大都是来自他的故乡湘乡。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重要将领与曾国藩有着深厚的私交,其中湘军的猛将之一曾国荃更是他的亲弟弟。由于这种上下相互关联的乡土观念,湘军在征战时能够互相照应,共同奋战。
最后,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也至关重要。在团练的思维模式下,许多军队以自保为主,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通常不会跨省出兵,担心白白在他乡牺牲,这与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契合。因此,曾国藩认为团练并不可靠,于是他所组建的湘军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团练的模式,而是一支全新的军队,以主动进攻为根本目标,最终有望取代清廷的八旗兵和绿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无论是以承诺授予功名富贵,还是呼唤保家卫国的义士精神,曾国藩成功地塑造了湘军的战斗精神。因此,即便他们在首次出战中遭遇重大失利,湘军也能够快速振作,重新站起来,不至于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
后来,湘军成为了清朝的重要支柱。几百年后,兵权重新归入汉人手中,汉人武装日渐发展,满清王朝再也无法掌握兵权。这也是满清王朝选择在战乱中主动逊位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