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和蒙古在历史上因为共同的敌人——金国,曾多次进行使节交流,并于1220年达成协议,决定联合对金国发起进攻。然而,这一蜜月期并不长,随后的关系变化也充满波折,故事的发展让人唏嘘不已。
1227年,西夏即将灭亡,蒙古方面考虑到潼关的防守坚固且有重兵把守,于是决定派使者赴临安与南宋政府商讨借道灭金的事宜。但出乎蒙古的预料,原本同意与蒙古联手灭金的宋廷,却以两个他们无法接受的理由拒绝了这一请求。
首先,宋廷指出,所呈的国书内容不合适。宋朝官员认为,既然两国没有发生战争或军事冲突,就没有必要提“和约”,因为“夫有争而后和,吾与汝未尝争也,何曰讲和?此书名虽正,而言大不顺矣”。换句话说,宋廷认为此刻谈和并不合适。
其次,蒙古使者所佩的腰牌上刻有“如朕亲临,便宜行事”等字样,这让宋廷感到非常不满。宋廷认为,蒙古人竟敢如此僭越称“朕”,这无疑是在侮辱和挑衅大宋,仿佛要把宋国当作其附庸来对待。
面对拒绝,蒙古人并未沉默,而是采取了出人意料的行动。1227年四月,蒙古派兵从甘肃出发,南下侵袭宋地,震慑了四川的防线。四川制置使郑损为了避免直接冲突,最终放弃了成、风、天水、阶、西和等五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丁亥之变”。有学者指出,南宋能够抵御蒙古半个世纪的进攻,便是从这次变故开始算起的。
尽管两国关系已趋恶化,但蒙古并未放弃寻求与宋廷的和解。1230年,窝阔台大汗派遣李邦瑞出使南宋,想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借道问题。然而,宋廷依然心怀怨恨,李邦瑞两次到达宋境,都未能成功进入,反而被边将阻拦。窝阔台并未轻言放弃,他再次派李邦瑞从山东出发,同时命令速不罕从四川一带走另一条路线进入南宋,这一举措让南宋的反应更加激烈。
李邦瑞第三次顺利进入宋地,并得到了相对积极的回应,宋廷同意提供粮食、借道以及出兵协助金国的计划。但与此同时,速不罕从西路入境时,却在陕西略阳被当地守将捉拿并斩首。南宋的混乱局势,部分源于国内不同派别的分歧。一派认为应当与蒙古联合复仇,报靖康之耻;而另一派则认为,应该警惕蒙古的威胁,避免再犯“联金灭辽”的错误。尤其是川陕一带的守将,可能是希望借此机会以斩杀使者为荣,或是希望逼迫中央政府站队。
为了尽快解决灭金问题,窝阔台在1232年再次派王辑前往南宋,这次的使者成功与宋廷达成了协议,南宋同意提供十万石粮食和四万兵力。然而,宋廷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未能与蒙古明确讨论“河南”的具体含义。当1234年金国灭亡时,蒙古和南宋军队按陈州、蔡州为界停战,各自撤军。南宋误以为“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全部土地,而蒙古则认为只是金国的南京路一带。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定义差异,导致南宋在未经协商的情况下,主动派兵北上接收开封和洛阳等地,最终惨遭蒙古军队击退。
接下来,蒙古多次要求南宋支付岁币并恢复和平。然而,南宋的反应并不积极,直到1251年,忽必烈继位后再次派使者要求与南宋达成和解。南宋依然拒绝了这些要求,直至最终爆发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