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宫题材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几乎让人觉得故宫似乎只与清朝的皇帝和妃子们有关。这个现象甚至让一些人产生了误解,认为故宫是清朝时期修建的。事实上,故宫的建设早在明朝永乐皇帝在位时就已经开始。作为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遗迹,故宫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屹立不倒,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坏,这显示出永乐皇帝在修建故宫时下了不少功夫。
不过,也不能仅仅将故宫的完好归功于永乐皇帝的远见卓识。实际上,故宫的维护和保存,更多依赖于现代工作人员的精心保养。永乐皇帝虽然为故宫奠定了基础,但如果没有今天的保养工作,故宫恐怕也无法如此完好。想了解更多吗?不妨看看今天的故事。
朱棣的权力之路
朱棣,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四子,最初并没有继承皇位的打算。按照古代的继承法则,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位,因此最初的皇太子人选是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作为大哥,朱标深得朱元璋宠爱,且文武双全,具备治理国家的独到见解,朱标将来接任皇位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朱棣对此也并不反感。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朱标天生可能并不适合做皇帝,最终在朱元璋年仅64岁时因病去世。朱标的去世重新点燃了朱棣心中的皇帝梦想。虽然自己排名第四,但他认为,与自己并无可比之处的二哥三哥,根本不具备威胁,父皇或许会把皇位传给自己。
但最终,朱元璋却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让朱棣极为愤慨。长子虽然去世,但其他儿子还在,怎么能直接将皇位传给孙子呢?尽管朱棣心生不满,但父亲尚未去世,他并不敢公开反对,只能眼睁睁看着朱允炆成为新一任的皇太子。然而,朱棣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在暗中逐渐积累自己的力量。
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按照常理,新皇登基后应该稳住政权,再逐步调整国家方针,但建文帝朱允炆刚上任,就急于施行削藩政策。许多藩王的力量日渐强大,已经对皇帝构成威胁,削藩政策本是为了稳定政权,但由于朱允炆年轻,且未能稳固自己的权力,削藩政策反而成了引发更大危机的导火索。
许多藩王,包括朱棣在内,都不满这一政策,因此朱棣借机以“奉天靖难”为名,号召起兵反抗,最终成功夺取了政权。靖难之役的成功,与朱允炆权力尚未稳固有关,然而他听信谗言,屠杀了许多开国功臣和智者,令自己身处更为危险的境地。
迁都北京
朱棣夺取皇位后,迫不及待地决定迁都。事实上,迁都的计划并非朱棣首创,早在朱元璋称帝时,他就曾有过迁都的想法。与其说是朱元璋想迁都,不如说是明朝开国元勋们经过研究认为北京是理想的都城。北京作为长城与运河交汇的要地,其战略位置在古代具有极大的价值。
但最终,朱元璋并未迁都,他担心北京的胡人文化背景,以及北方的生活条件对于南方出生的他及其他开国功臣来说过于陌生。再加上,北京在战乱中一度处于恢复阶段,条件远不如南京,因此,他未能做出迁都的决定。
而朱棣不同,他在北方多年,积累了强大的势力,对于北方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早已熟悉,迁都的决心也愈发坚定。此外,朱棣虽然已经做了皇帝,但毕竟是通过“篡位”登基的,因此南京百姓对于他并不完全信任。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他决定将都城迁往北京,避免南京的旧日势力对自己构成威胁。
迁都后,北京的皇宫自然也要开始建设。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征调工匠和民夫,总数超过一百万人,开始修建故宫。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建设,永乐十九年,北京的庙宇宫殿竣工,第二年,北京的御殿和朝官大殿相继完工。至此,故宫正式竣工。
今天,故宫已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凝聚着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既是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然而,故宫背后的光鲜外表,掩盖了无数无辜百姓的冤屈。
朱棣的残忍
1970年代末,经过长时间的风雨侵蚀,故宫的地砖开始出现问题。古建筑修复专家在修复过程中惊讶地发现,故宫的地砖并非普通砖块,而是堆叠了整整十五层!这个发现令专家震惊不已。故宫的地砖并非普通的建筑砖,它们的珍贵程度几乎堪比黄金。
虽然这些地砖并非金砖,但其制作工艺极为精细,所用泥土需要通过七道工序采集,而制作每一块砖则需要五道工序。因此,每一块地砖的制作时间远远超过一年,极为耗时耗力。
那么,为什么朱棣会如此残忍呢?当时,参与修建故宫的民夫多达数百万,其中很多人负责制作地砖。为了确保这些砖块的机密,朱棣下令将所有参与者毒哑,这样的暴行也许是为了防止有人泄露故宫的秘密,甚至为了防止有人通过地道威胁到自己的安全。无数生命因此被无情地吞噬。
结语
朱棣的残忍,印证了张养浩的名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大家如何看待朱棣这样的一位帝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