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时,清朝仍然有四位太妃,其中包括同治皇帝的三位遗孀,以及光绪皇帝的遗孀一位。根据大清皇室的继承顺序,这四位太妃理应是溥仪的奶奶辈或妈妈辈。然而,由于溥仪曾同时被过继给同治和光绪,所以这些太妃们都成了溥仪的妈妈辈,俗称“四个妈”。
因此,关于这四位太妃的最终去向问题,就可以归结为:溥仪的“妈妈们”最后去了哪里。
溥仪在登基之前,受慈禧太后指派被过继给光绪帝,成为他的养子,从而继承了大清的皇位。根据清朝的皇室传统,溥仪理应称光绪帝为皇阿玛,而光绪帝的皇后则是溥仪的皇额娘。按理来说,溥仪在这传统中有了两位父亲(包括亲生父亲)和两位母亲(隆裕太后与亲生母亲)。
隆裕太后在登基后不久便迎来了清朝的灭亡。作为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自然需要垂帘听政,签署《退位诏书》,并面对宫中遗老遗少的责难。大清帝国灭亡的第二年,隆裕太后去世。
若按清朝皇室礼法,隆裕太后去世后,溥仪理应“没妈”了。但在那个历史转折的时刻,清朝灭亡后,中国迎来的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变革,过去的规矩显然不再适用。
于是,袁世凯提议,给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四位妃子加封太妃头衔。虽然按理说,袁世凯不应插手这一皇家事务,但出乎意料的是,四位太妃的家属可能认为皇帝已经失去实权,于是大胆请求袁世凯干预。袁世凯的介入直接导致了溥仪又多了“四个妈”。这四位太妃分别是:敬懿太妃、庄和太妃、荣惠太妃和端康太妃。其中,只有端康太妃是光绪帝的妃子,其余三位均为同治帝的妃子。
这四位太妃入宫时,先是受到慈禧太后的压制;慈禧去世后,又被隆裕太后打入冷宫;好不容易隆裕太后也去世了,结果清朝便宣告灭亡。四位太妃在失去约束的情况下,自然产生了争斗,问题便是她们之间的高低贵贱如何分配。毕竟,大家都是妃子,如何界定彼此的地位,成为了一个难题。
在隆裕太后去世后,后宫中的妃子们失去了统领,四位太妃为了争夺太妃之首,几乎不择手段。最终,袁世凯指定了端康太妃来主持宫务,并赋予她皇帝的最高抚养权。从此,端康太妃在紫禁城里指手画脚,俨然成了第三代慈禧太后。
然而,端康太妃成为太妃之首并不意味着她的处境就好。溥仪内心的不满常常集中在她身上,虽然年幼且没有权力,但端康太妃始终对溥仪不以为然。最终,在一次冲突中,端康太妃逼死了溥仪的亲生母亲,令溥仪愤怒至极。溥仪怒不可遏地冲进端康太妃的住所,狠狠斥责了她。这一顿训斥虽然让端康太妃暂时闭嘴,却让庄和太妃因过度惊吓生病,最终死于床榻。至此,溥仪的五位皇额娘和母亲中,已有一半离世。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领导的直系军阀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解散国会,并组建了自己的内阁。冯玉祥掌握了北京后,第一时间发出命令,将溥仪及其小朝廷驱逐出宫,并下令“三小时内搬出!”
这时的紫禁城,状况如何?溥仪已经开始亲政并成婚,端康太妃去世尚不到十天,前朝遗老们已为她办完丧事。偌大的紫禁城,仅剩下溥仪和他的两位皇额娘。听闻命令后,溥仪慌忙收拾财物,迅速搬至亲父的“北府”。
然而,溥仪搬出宫并不代表紫禁城彻底空了,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依然留在宫中未曾离开。若是其他人,执行驱逐令的鹿钟麟或许早已将她们强行拖走。然而,这两位年事已高的太妃若出事,鹿钟麟可无法向上级交代。最终,鹿钟麟只能围住紫禁城,不让其他人进来,逼着她们自行离开。
两位老太太察觉到冯玉祥的动机并非要消灭这个小朝廷,而是单纯的不满,于是她们尽可能多地将珍宝随身带走,为日后的生活积蓄保障。在完成搬迁后,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并没有远离,而是住进了交道口附近的麒麟碑胡同。溥仪尽管不情愿,但作为她们的皇帝,他仍需每月给她们支付8000大洋的生活费,并定期写信慰问。相较之下,溥仪每月给亲生父亲的孝敬费只有2400大洋。
麒麟碑胡同虽小,但别有一番天地。两位太妃手握财富,生活悠闲自在。她们凭借着细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直觉,度过了许多波折,最终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安享晚年,直到几年后相继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