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除了诗词歌赋中的写景抒情,还有许多关于做人处事的智慧。其中,“知恩图报”是一条重要的道理。当人们面临困境时,外界的援助无疑至关重要,而此时,我们不仅要感激对方的帮助,还应铭记于心,并在合适的时候回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忘恩负义,曾在街头被一位老妇人痛骂。然而,朱元璋并未因此感到愤怒,而是向老妇人询问原因。老妇人讲述了自己的儿子多次救过朱元璋的命,但当朱元璋为群臣封官时,却忽略了那位曾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朱元璋一时没有弄清老妇人儿子的身份,直到她提到“韩成”这个名字,他才恍然大悟。
元朝末年,战火纷飞,朱元璋所在的起义军不断壮大,吸引了大量的能人志士。一次征兵过程中,朱元璋遇到了一位与他极为相似的青年,这位青年甚至被登记官误认为是朱元璋。登记官对此也感到困惑,但很快意识到认错了人。然而,这样与朱元璋极为相似的人十分罕见,登记官认为这位青年有特殊的潜力,于是推荐他见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这位与自己极为相似的青年也颇为惊讶,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冷落韩成,反而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将他封为前牙将军,负责保护自己的安全。在朱元璋的多次战斗中,韩成一直在他身旁,奋力护卫,保卫了他多次免于危险,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鄱阳湖之战。
当时,敌军陈友谅的军队远远超过明军,双方初次交战时,朱元璋的军队处于劣势,甚至连战船都被包围。危急时刻,韩成上前表示自己有办法,随后穿上朱元璋的衣服,来到甲板上与敌军对话。他告诉敌军,只要释放自己的下属,他就会投湖自尽。敌军看到他跳入湖中,以为他已死,纷纷下水去打捞,忽视了朱元璋逃走的机会。朱元璋成功脱险,随后重新集结兵力,与陈友谅决战,最终获得胜利。
然而,在统一天下后,朱元璋虽然对许多有功之臣进行了封赏,却忽视了韩成。韩母失去了唯一的儿子,生活困顿,只能依靠乞讨维生。一天,她在街头遇到了正在巡游的朱元璋,便愤怒地质问他为何不封赏她儿子。朱元璋听后并未愤怒,反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因为他知道,没有韩成当年替他赴死,就没有自己今天的地位。于是,他立即将韩母接回宫中,追封韩成为高阳侯,为她修建了侯府,确保她的生活得到保障。
那么,为什么当初朱元璋没有封赏韩成呢?学者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首先,朱元璋已经将韩成的功劳忘记。毕竟,从鄱阳湖之战到最后封赏大臣,已经过去了近十年,而朱元璋事必躬亲,难免会忽略一些细节。其次,朱元璋认为即便封赏韩成,他也早已牺牲,且没有留下后代,只有一位靠乞讨为生的母亲,连住处都不知,给他封赏似乎没有意义。因此,朱元璋没有做出此举。
然而,最终,这个疏忽给朱元璋带来了不良后果。韩母的痛骂虽然言辞激烈,但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这点不敬而生气。相反,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他为自己的失误进行了弥补,封赏韩成,赡养韩母。
总结:知恩图报不仅是一个人良好品德的体现,也是其外在魅力的展现。那些懂得感恩并及时回报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与此同时,当我们自己在困境中得到帮助时,也应当时刻铭记,并在有机会时回报这份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