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长时间以来,不论是家族继承还是皇权交替,都深受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所谓“嫡长子”,指的是正妻所生的长子,而不是妾室所生的子嗣。即使某个妾室的儿子年纪最长,也绝不可能被视为继承人。这个继承制度,虽然有时确保了血统的纯正,但也使得一些有能力的孩子因出生顺序而被排除在继承权之外,内心充满不满和渴望改变。
这些想要争夺继承权的人,如果想通过正常的继承程序上位,必须等到嫡长子去世。因为一旦嫡长子去世,继承人会从嫡长子的后代中选出。比如明朝时期的建文帝,其父是太子,父亲去世后,他成为了皇太孙,然而这却引发了他一众叔叔的极大不满,最终导致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位成功。
而那些不甘于现状的继承人候选人,若想取得继承权,就必须具备非凡的能力,足以打动父亲,或者他们需要是父亲格外宠爱的孩子,主动让父亲做出选择。但最极端的方式,便是通过暴力来夺取皇位。这种现象最为人知的案例便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也成为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隋朝末年,国家陷入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家凭借李世民的出色军事才能,通过南征北战统一了各地,建立了大唐。可惜的是,尽管李世民为大唐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但自己却无法继承这份江山。因此,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害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并软禁了父亲李渊,迫使李渊将皇位禅让给他。更为惨烈的是,他还将两个兄弟的所有儿子一并杀害,确保自己坐稳皇位。李世民登基为帝后,便尽量减少与太子李建成有关的事迹,最后几乎所有关于李建成的历史记载都被抹去。现代人对李建成的了解,大多来自《隋唐英雄传》,而该作品将李建成描绘成了一个嫉妒贤能、无所作为的人。那李建成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呢?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资料揭示了李建成的另一面,他的形象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
根据现有的史料,李建成并不像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无能,作为唐朝的第一个太子,他的能耐和为人并非没有值得称道之处。李世民以军事才干著称,虽然李建成在军事上比不上李世民,但他也绝非一无是处。李世民的赫赫战功掩盖了李建成的光芒,而作为太子的李建成,自然无法像李世民一样随时征战四方。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赫的军事成就,除了他的个人才能外,还得益于李渊的鼎力支持。唐朝的重要将领几乎都归李世民掌控,这使得他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么庞大的势力,使得李世民的心中滋生了对皇位的渴望。
至于李世民的为人,尤其是他对待自己的兄弟,这一方面可谓是极为冷酷无情。历史上手足相残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在皇族之间,但像李世民这样不仅手足相残,还把兄弟家眷一并除掉的情况实属罕见。更令人心寒的是,李世民让历史几乎将李建成的存在彻底抹去。当李建成的墓葬被发现时,墓志铭中对李建成的记载仅有寥寥数十个字,除了名讳、出生日期和死亡时间外,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这一墓志铭显然是李世民亲自安排的,目的是掩盖李建成的能力,抹去他的历史印记。
此外,李世民不仅淡化了李建成的历史地位,还试图将李渊建立大唐的功劳归于自己。许多人甚至误以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现象。一个帝国的开国皇帝竟然常常被忽略,甚至遗忘其名字,尤其是像唐朝这样的大盛朝代,这种情况尤为显著。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窥见李世民的为人,在某些方面,他的行为并不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