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再一次踏上了南方的巡游之旅,这次司马迁作为随行的史官,首先抵达了南郡(现今湖北一带)。接着,他们的队伍来到了今湖南南部宁远县的九疑山,这里有传说虞舜的灵魂安息在此,因此汉武帝决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先贤的敬仰。在完成祭祀后,他们继续旅程,前往了天柱山(如今安徽东南部的霍山),而后又从浔阳(今江西九江)改道而行,选择水路前往枞阳(今安徽桐城东南)。整个巡游队伍规模浩荡,《汉书》中描绘江上“舳鲈千里”的壮观场面非常形象。汉武帝年届五十一,传闻他亲自用弓箭射杀了在江中游动的一只蛟龙,显示了他勇猛的风范。
谈到太史令这个职位,司马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他是最后一位担任宗教、星历与记言、记事合而为一的史官。在他去世之后,这些职能开始被分开,太史令只负责占星与历法,而不再涉及记载历史事件。到了唐朝,太史这一称谓被改为司天台,其领导则被称为司天监或太史令,到了明朝又进一步改称为钦天监正,显现出其实际职能的变化。
而对于负责历史记载与事件叙述的史官,从司马迁之后,他们就不再使用太史令的称呼,而是采用了著作郎、起居史和起居舍人等更加细化的名称。进入元朝后,史官的职能又与翰林院相结合,兼任修史的职责。因此,在明清两代的士子中,许多人若晋升入翰林,便自称“太史氏”,并在他们的门匾上书写“太史第”。这些士子所自称的太史,实际上又回归到司马迁之前的那种传统意义。
汉武帝一开始就打算将李广利封为侯爵,但赋予他的首个重大任务却并非讨伐匈奴,而是征伐现今中亚地区、葱岭西北的大宛国。这个决定的背后并不是因为大宛对汉朝构成了实际的威胁,而是汉武帝听闻大宛拥有一种名贵的有汗血的宝马。因此,他派遣使者带着黄金和金制的马匹,向大宛请求获取这种 Legendary 的宝马。
然而,大宛国因为地理位置远离汉朝,自认安全,认为汉军一旦出发到达敦煌,便会陷入无尽的沙漠之中,途中的补给也会是个巨大的问题,因此决定拒绝这一请求。汉使因愤怒之下,竟将随身携带的金马摔碎。大宛方面也毫不示弱,将汉使赶出了国门,甚至派人追击,将他们杀掉。同样愤怒的汉武帝决定,如果无法以和平手段获得宝马,便准备动用武力进行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