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皇宫内突然去世,享年52岁。因皇帝骤然去世,继承皇位的问题悬而未决,朝廷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权力斗争,皇室兄弟们为争夺王位而相互倾轧,形势动荡不安。与此同时,正在盛京的朝鲜使节向朝鲜国王报告称:“沈中且有告变者”,“诸王欲专国柄”,表明当时的继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矛盾愈加尖锐。
当时,最具可能继承皇位的有两位人物:一位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另一位则是其弟弟、睿亲王多尔衮。豪格作为皇长子,得到了五旗旗主的广泛支持。两黄旗作为皇帝的亲军卫队,坚定主张“定立皇子”,誓言会为此而战。豪格本身是镶黄旗旗主,且拥有长子身份,因此成为两黄旗的象征人物。同时,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也公开支持豪格继位。皇族中资历最深、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掌握了正红和镶红两旗,亦提出“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主张。如此,豪格表面上获得了五旗的支持,成为继位的热门人选,呼声极高。
然而,多尔衮以其睿智与英明,获得了各旗部属的强力支持。尽管两黄旗主张拥立豪格,但他们的举措遭到了两白旗的强烈反对。两白旗的臣子纷纷表示,“若立肃亲王,我等俱无生理”,因而他们全力支持多尔衮,“跪劝睿亲王,当即大位”。表面上看,多尔衮仅得到了两旗的支持,但实际上,他在西征蒙古察哈尔部、东征朝鲜、与明朝的交战中屡立战功,多次担任大军统帅,严明的赏罚制度使得他获得了八旗大部分将士的拥护。即便在两黄旗中,也有不少人倾向于支持多尔衮。
代善作为皇族的长辈,虽然表面上支持豪格,但其真实动机并非完全基于对豪格的信任,而是出于对局势的深刻担忧。代善十分担心若因继位争斗爆发内战,将会严重削弱大清王朝的根基。如果两黄旗不识大局,坚决发动内战,代善随时准备改变立场。在诸王议立的会议上,担任警卫的两黄旗军官最初就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导致多尔衮的弟弟、镶白旗旗主多铎怒不可遏,公开表示若不立睿亲王为帝,便开战。代善立即表态支持:“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
济尔哈朗虽为亲王,却并不急于公开表态。作为努尔哈赤的侄子,他早年家族遭遇了重大变故,父亲舒尔哈齐因反对皇太极而被幽禁致死,哥哥阿敏也因权力斗争被软禁致死,最终绝望自杀。镶蓝旗的继承也是皇太极从阿敏手中接过的,因此济尔哈朗的处世非常谨慎稳重。虽然他表面上支持豪格继位,但始终不愿过于激烈地站队,也不想轻易得罪多尔衮。在多个场合上,他表现得像是“中立者”,这也是两白旗与两黄旗之外的多数势力的态度。毕竟,谁都不愿因为站错队而成为皇权斗争的牺牲品。
面临内乱的局面,多尔衮始终保持冷静头脑,目光远远超越了盛京皇宫的高墙,锁定了辽阔的中原大地。两年前,明朝在松山战役中损失惨重,13万主力被全歼,指挥官洪承畴也被俘;一年前的锦州大战更是导致了辽西重要将领祖大寿等人的投降,而袁崇焕建设的坚固防线关宁锦被突破。此时,阻挡八旗铁骑入主中原的力量只剩下吴三桂的4万关宁铁骑。
多尔衮明白此刻正是入主中原、定天下的大好时机,若内部因继位争斗陷入内乱,八旗的力量将被削弱,无法有效对抗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最终可能导致满清政权如同匈奴或突厥一样,面临覆灭的危机。经过深思熟虑,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由年仅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自己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保障了八旗的团结,也为未来的中原征战保留了足够的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