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道姑的面容如水般平静,迎接着朱元璋那充满阴狠与冷酷的目光,但她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惧色。朱元璋心中有些迟疑,他本不想杀这位美丽绝伦、风华绝代的女子。然而,考虑到如何向众臣交代,他不得不做出决定。朱元璋犹豫了片刻,终于开口道:“只要你说出我想知道的事,朕饶你不死!”
那女子轻蔑地冷笑了一声,毫不畏惧地回应道:“皇上,别浪费时间了,我什么都不会说!”
朱元璋怒火中烧,眼睛里燃起了火焰:“来呀!将这女子以及道观的所有人统统凌迟处死!”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斩杀这个女道姑呢?这背后的原因,要从头说起。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初夏,旱灾肆虐,缺水使得庄稼干枯无力生长,人民渴望一场大雨来解救困境。在古代,农业的丰收对国家的运势和百姓的生计至关重要,因此朱元璋对此异常重视。
作为曾经做过和尚的皇帝,朱元璋对寺庙和僧侣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当时,只要天灾降临,百姓往往寄托希望于神灵。于是,朱元璋决定率领朝中的大臣们前去京城的各大寺庙参拜。他甚至让太子朱标代替自己,去故乡凤阳的龙兴寺(朱元璋曾出家之地)烧香祈祷。
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半月,天空依然没有丝毫降雨。看到参拜佛祖并未能带来期盼中的雨水,朱元璋决定换个方向,转而拜访神仙。于是,他带领大臣们开始巡访京城的各大道观,祈求降雨。这一天,当朱元璋从朝天宫参拜回来时,途经紫金山(钟山),他忽然看到山顶云雾缭绕,十分神秘,于是派人上山查看。
半个小时后,侍卫回禀:“启禀陛下,山顶有座道观,名为天云观。”朱元璋点点头,道:“暂时不回宫,先去紫金山天云观看看。”
队伍行动缓慢,经过约一个时辰,朱元璋终于带着大臣们来到了天云观。这座道观规模不大,但因坐落于山顶,具有“会当凌绝顶”的气势,一眼望去,四周山峦尽收眼底。天云观修建已有十多年,接待过的最大官员也只是知府而已。观主丹阳子得知皇帝亲自来访,惊喜之余,立刻带领全体道士跪地迎接。
朱元璋看着这位身材稍胖、面色红润、神态安和的丹阳子,心中暗自点头,觉得他倒是几分仙风道骨的模样。于是他开口道:“今逢大旱,农田枯萎,百姓疾苦,朕深感忧虑。不知道长是否知晓求雨之法?”
当然,天下哪有能控制天气的法术。旱灾只是自然现象,任何人都无法改变。道士们清楚这一点,对于普通百姓,他们往往会用一些奇妙的幻术迷惑他人。但朱元璋聪明果敢,绝非易被蒙蔽之人。这些小伎俩他自然看得透彻。更何况,朱元璋向来做事果决,容不得丝毫虚假,丹阳子也不敢在他面前耍花招。经过短暂的沉思,丹阳子恭敬地答道:“启禀陛下,上天的事,我等凡人岂能知晓?但陛下乃天命所归,若心诚,必会显灵。”
朱元璋冷冷一笑:“我已遍访京城所有寺庙和道场,心诚无疑,为何天降不了甘霖?”
丹阳子微微一愣,接着问道:“陛下进香在各道场寺庙已几日?”
朱元璋思索片刻:“国事繁忙,朕最多只在各庙待了一日。”
丹阳子恭敬地说:“若要天听,至少需三日,且需沐浴斋戒、设坛施法。”
朱元璋想了想,终于点头:“好吧,朕就信你一次。”
丹阳子心中暗喜,知道三天足够他实施计划了。于是他悄悄命令弟子:“去清云观请我师妹春阳子来。”
弟子答应一声,迅速离去。正午时分,朱元璋按要求斋戒沐浴,穿上道袍,拿起浮尘进入已经清理干净的房间。房间中央摆放着香案和贡品,朱元璋盘腿坐下,口中念念有词,开始按照规矩度过这三天。
第一夜,忽然有一位美丽的道姑悄然出现,她便是丹阳子的师妹春阳子。朱元璋一见到她,心中不禁一震,因为眼前这位女子的美丽和气质,实在令他无法忽视。
朱元璋清醒过来,正色问道:“敢问道姑有何事?”
春阳子平静地跪拜后答道:“贫道奉师兄丹阳子之命,前来侍奉陛下。”
朱元璋疑惑地思索:“丹阳子既要求朕斋戒沐浴,问道求雨,为何还遣女子前来侍奉?这岂非有失真诚之心?”
春阳子轻声说道:“何为道?自然规律、四季轮回即为道,男女阴阳,人之欲望亦是道。遵循天道就是顺应自然。”
她一边解释,一边将几盘素食摆到朱元璋面前。正当此时,门外一名侍卫走进,阻止道:“请女道长见谅,陛下的饮食已经安排妥当,不需要额外奉上。”
春阳子脸上微显不悦,眼神扫视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微笑着道:“朕已经用过膳,不必再麻烦道姑。”
春阳子无奈地叹了口气,命令侍卫取走食盒。但她转身时,却俏皮地一笑,轻声说道:“岂不闻食色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