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的孙子造反,说是奉爷爷的圣旨,大家看了哑口无言
创始人
2025-09-10 14:30:58
0

1426年,第一次“血雨腥风”之时,比起以往来得稍晚了一些。

明宣宗元年,汉王朱高煦,怀着一番企图,试图在侄子朱瞻基刚刚继位不久时,起兵夺取皇位。眼见机会降临,他的身边亲信的文武大臣们纷纷陷入激烈的讨论,仿佛秋风吹拂过心湖,掀起了一阵阵波澜。一部分人直接指出,朱瞻基已经登上了帝位,若真有不测,继位的也不可能是朱高煦,而是侄子的儿子或兄弟;而另一部分则温和劝阻,提醒朱高煦,不仅现有的城池与兵力微弱,就算真的动武了,理由也不充分,怎能凭空争夺江山?众人纷纷从各个角度分析,提出了充分的论据,指出这样做的风险和不切实际之处。

然而,朱高煦冷静地摆了摆手,压制住了所有的反对意见,他从容地展示了一个让所有人无言以对的起兵理由。朱高煦从衣袖中拿出一本黄绸布封皮的书,大家赶紧跪下,以为是圣旨。当他们看到书上的字迹时,却是《皇明祖训》几个字。他朗声念道:“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意思是,只要认为朝廷中无人正臣,内有奸恶,按照朱元璋祖训,亲王有权起兵剿除朝中叛逆,讨伐政敌。朱高煦一番解释,让那些曾劝阻的人无言反驳,因为这条“祖训”本就是自己起兵的“合法性”依据,举世公认、合情合理,颇为光明正大,既有理又有据。听完这些,反对者纷纷噤声,最终朱高煦迈开了向皇位进军的步伐(参见《明史·朱高煦传》)。

实际上,不止朱高煦,许多王爷都从这条祖训中找到了起兵的借口。比如赵王朱高燧、宁王朱宸濠、安化王朱寘鐇等人都曾借此起兵篡权,甚至明成祖朱棣也或多或少利用了这一点。然而,这部被许多野心王爷视为至宝的《皇明祖训》并非如他们所想的那样,朱元璋的“神语”可被任意解释。其实,朱元璋在这段话后,还继续补充道:“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意思是,亲王虽然可以起兵“清君侧”,但是当事毕之后,必须尽快撤兵,回到自己的封地,等待朝廷的赏赐。这就意味着,朱元璋并没有允许亲王们在“清君侧”后继续留在京城,取而代之。可见,那些曾过度解读的野心王爷,多少都误解了朱元璋的本意。朱元璋的这一段话,恐怕也成了他晚年最悔的言辞之一,因为这一句“神语”被过度阐释,反而成了“蛊惑人心”的利器,不少皇室亲王因而心怀不安,随时跃跃欲试。由此可见,“三思而后行”是多么重要,甚至在言语上也要“再三思”。

那么,朱高煦最终的结局如何呢?

那年秋天,刚刚即位的朱瞻基亲自带兵征讨朱高煦。兵临乐安城下,朱瞻基派出神机铳箭,对城中守军施加压力。城内的许多人看着局势不利,纷纷想要引导朱高煦投降。最后,朱高煦无奈,只得灰头土脸地投降。朱瞻基原本还考虑着旧情,欲亲自探望这个叔叔,却没想到朱高煦心中充满怨恨,趁机将他绊倒。气愤的朱瞻基命人拿来一口重达三百斤的大铜缸,将朱高煦扣入其中,并在缸外燃起木炭,将其活活烧死,朱高煦的身体在炙热的铜缸中被烤焦(参见《国朝献征录》)。

戍卒悲叫,函谷举缶,铜缸熊熊火光照耀着死寂的黄土。

———

参考文献:

[1]《明史》,〔清〕张廷玉编修,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明通鉴》,〔清〕夏燮撰,沈仲九标点,北京:中华书局,2017。

[3]《国朝献征录》,〔明〕焦竑编撰,扬州:广陵书社,2013。

[4]《明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撰,北京:广陵书社,2015。

[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编纂委会员编,济南:齐鲁书社,2001。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推... 推恩令与削藩:西汉二次大一统的“武器” 首卷语 楚汉战争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其中不乏曾被废除的...
原创 何... 提到中国古代历史,大家都知道“春秋”和“战国”,但这两者到底怎么划分的,可能大部分人都模糊不清。 春...
原创 她... 皇贵妃是明清时期后宫中的一类特殊人物,其地位仅次于皇后,因此也被称为副后。然而,清朝历史上真正受宠的...
原创 史... 汉中之战:名将最多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名将最多的时代,三国时期无疑是首屈一指的。而在三国时期诸多著...
原创 阿... 阿提拉与萨拉丁的历史对比 阿提拉,这位匈奴王,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中有一个相似的历史人物,那便是匈奴的...
原创 清... 在许多人眼中,清朝的灭亡罪魁祸首无疑是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私利,她不仅残酷处决或流放了咸丰帝所托的八...
原创 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皇帝,他的传奇事迹广为流传,几乎无论在何地,即便是那些没见过太多世面的农...
原创 朱... 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以性格暴虐多疑著称。稍有不慎,他便会勃然大怒,导致触发杀身之祸。他性情...
原创 项... 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权力斗争,这场被后人称为“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