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汉中并进位汉中王,刘备不仅首次体验到单独击败曹操的快感,还使自己的势力达到了巅峰。这一过程中,刘备对于汉中防务的部署颇具深意。他没有选择广受欢迎的张飞,而是提拔魏延来镇守汉中。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难道张飞已经失宠了吗?
首先,了解汉中的战略地位极为关键。汉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益州的门户。在战国时期,秦、楚与古蜀国曾为此展开激烈争夺,最终秦国占据了汉中,横扫两国。楚汉之争时,刘邦正是通过夺取汉中,才有了与项羽争霸天下的资本。历代政权往往将汉中与蜀地划为不同的行政区域,以避免蜀地割据的局面。
如果刘备失去汉中这一屏障,益州的门户便会大开,无法形成有效的战略防御。曹操的军队将可以轻易进入,进而威胁到刘备的根基。尤其是荆州本就处于四战之地,一旦益州陷入混战,刘备的势力将岌岌可危,甚至连孙权也可能趁机发起袭击。对于刘备来说,虽然拥有庞大的家业,但局势随时可能崩塌。
相反,如果刘备能够稳固汉中,那么益州便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后方,不仅能够支撑荆州的四战之局,还能向关中发起进攻。如此一来,刘备将形成一个稳固的势力范围,迅速晋升为与曹操、孙权并列的三分天下之诸侯。
从双方在汉中之战中的投入来看,双方对这片土地的重要性早已有所认知。刘备亲自挂帅,诸葛亮负责调配粮草,法正、黄权等文臣辅佐,五虎将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以及骁勇的魏延、刘封等悉数上阵。曹操方面,也动用了顶尖的阵容,包括亲自领军,宗室猛将曹真、曹洪、曹休、夏侯渊等,以及五子良将张郃、徐晃,雍凉名将郭淮,和曹彰等。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不仅大业初成,还晋升为汉中王。曹操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默认这一结果。
当群臣讨论汉中防务的守将人选时,张飞成了最热门的选择。甚至张飞自己也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刘备的决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破格提拔魏延担任汉中防线的负责人,并将张飞安排到阆中,似乎是将他边缘化。
刘备这一出人意料的安排,其实有着深远的考量。首先,汉中的战略地位已不如之前那般重要,其主要任务变为防守而非进攻。汉中之战过后,益州已经消耗殆尽,需要时间恢复。而且,曹操在战初就征集了全国的粮草,汉中因此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也已疲弱,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驻军。此时的汉中,更多的是承担起防守的职能,而不是作为攻关的前进基地。
刘备看人之准,魏延是他长期以来的心腹,忠诚与能力都无可挑剔。魏延当时已经是刘备的重要部将,他在蜀汉的军事地位与日俱增。在刘备的眼中,魏延无疑是担任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他对魏延的信任,也体现在魏延的言辞上:“如果曹操举国之力来攻,我愿为大王挡下;若偏将带十万大军来,我定为大王吞并。”魏延所说的,是防守,根本没有提及进攻。正如他所言,魏延也的确没有让刘备失望,成功将汉中守卫得如铜墙铁壁。
至于张飞,虽然被调离了汉中的防守,但刘备的安排并非对其失去信任,反而是对他更大的重视。张飞被指派驻守阆中,这一位置极为重要,可以支援汉中、上庸、剑阁,甚至还能够在蜀汉境内对抗曹军。更重要的是,阆中紧邻嘉陵江,张飞可以迅速通过水路支援江陵,形成对关羽的支持。
从刘备的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超凡的洞察力,而且在用人方面的眼光也极为精准。正是这样的战略眼光和对人才的独特理解,使得刘备最终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奠定了自己的霸业基础。
刘备通过这一系列巧妙的安排,表明了他不仅具备高超的战略眼光,也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最终能够立足三分天下,取得一席之地,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