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厘清一下东南互保的基本概念。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一时冲动,颁布诏书向当时的十一国列强正式宣战。随即,组成八国联军的不到两万士兵开始在大沽口登陆,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国家危机深重。
为寻求自保,东南各省的督抚们紧急联手,秘密与外国势力进行勾结,达成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外国势力将继续管理上海租界及其势力范围,而各省督抚则承诺在各自的管辖区域内维持稳定,不会派兵干预朝廷与洋人之间的纷争。事实上,这表明他们不会派兵北上支援清朝。最终,八国联军成功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被迫带着光绪帝西逃。无奈之下,她只能与西方列强签署《辛丑条约》,接受了割地赔款的严苛条件。
那么,为什么慈禧太后没有对这些不听指挥的东南督抚施加惩罚呢?首先,这些督抚手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与洋人早已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清朝当时已被外敌打压得不堪一击,《辛丑条约》刚刚签订不久,东南互保政策实际上符合列强的利益。如果慈禧太后贸然对这些督抚进行处罚,势必会引发外交上的纷争,届时如果列强介入,那无疑会让局势更为复杂。
由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表现突出,南方各省的地主武装纷纷获得了总督和巡抚的职位,他们不仅手握兵权,还掌控了地方的财政与民政事务,使得朝廷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尴尬局面。慈禧太后作为清朝的首脑,为了维护统治的延续,必须依赖这些汉族官僚,这也是她的一种无奈之举。
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或者罪名,才能够有理有据地对这些地方大员进行处理。然而,这些督抚都在官场中游刃有余,颇有生存之道,使得慈禧很难寻找到合适的理由来加以惩处。
这些东南督抚中包括了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许应骙和袁世凯。李鸿章是淮军的领军人物,对洋务和外交事务颇有造诣,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清朝廷中备受依赖,毫无可能受到处罚。刘坤一是湘军的代表人物,同样掌握着实权,更是汉族官僚的典型。若慈禧动他,势必引发官场的震荡。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支持者,慈禧太后在以后的统治中还需要他的扶持。而袁世凯则凭借奉承得到了慈禧的宠信,不仅未遭受惩罚,反而得到重用。只有许应骙被免去官职,实属例外。
在清朝末年,革命党四处兴起,动乱不断。为了维稳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慈禧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地方督抚的联合镇压,以保障自己的统治地位。面对如此危机四伏的局面,她根本无暇对这些督抚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