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名言来自唐朝的李世民,表达了他对历史和人物的深刻思考。而在他心中,这“人”便是魏征丞相。可以想象,魏征对李世民的影响有多深远!正因如此,当魏征濒临死亡时,李世民决定将自己的9岁女儿嫁给魏征40岁的儿子,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段婚事竟然迎来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魏征丞相,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是李世民身边最为重要的谏臣之一。他的《谏太宗十思疏》至今仍为后人传颂。正是有了魏征这样的辅佐,李世民才能开创唐朝历史上辉煌的“贞观之治”。公元643年,魏征丞相病危,这让李世民感到非常焦虑,于是,他带着年仅9岁的女儿衡山公主,专程去探望魏征。
站在病床前,李世民望着气若游丝的魏征,心中百感交集。回忆起魏征一生中无数次给自己提出的忠告和治国安民的良策,李世民更加意识到,这位“镜子”对他有多么重要。如果魏征离世,那么满朝文武中,又有谁能像他那样直言不讳地提出对国家的治策,且如此帮助李世民发现自身的不足?
此时的魏征,已经奄奄一息,看起来似乎随时都会离开人世。李世民心中疑惑,魏征是否还有未解的心事?他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向魏征的长子魏叔玉。魏叔玉今年已经40岁,他站在一旁,静静地守候着父亲。李世民忽然顿悟:魏征肯定是心心念念自己的儿子终身大事,才会在临终时仍不舍离开。
于是,李世民牵起衡山公主的小手,指着魏叔玉对魏征说道:“爱卿,你可以放心了!朕将衡山公主许配给你儿子。”昏迷中的魏征听到这话,仿佛得到了上天的恩赐。他激动万分,尽管病重,却依然想起身感谢李世民。然而,因病情过于严重,他最终力不从心,无法起身。
看到这一幕,李世民赶紧上前搀扶魏征,并指示魏叔玉与衡山公主走上前,礼仪行婚约之礼。就在魏征的病床前,魏叔玉与衡山公主完成了订婚仪式,仿佛魏征的心愿得以了结。不到多久,魏征便安详地去世了。魏征去世后,李世民深感悲痛,他命令朝廷停朝五天,并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与此同时,他还下令所有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必须来为魏征送行。
李世民还赐予魏征仪仗队和鼓乐手,将他安葬在昭陵,这无疑是极高的荣誉。然而,魏征的夫人却推辞了所有奢华的葬礼,只按照一品官的礼节来安葬丈夫。魏征一生廉洁正直,而其夫人也继承了他的高风亮节,真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魏征的灵车出发时,李世民深感失落,叹息道:“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然而,魏征去世不久后,李世民却因听信谗言,怀疑魏征结党营私,于是下令挖掘魏征的墓,鞭尸以示惩戒,并解除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约。李世民的态度转变极为迅速,堪称“翻脸如翻书”。不过,在李世民失败征伐高句丽之后,他重新回忆起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并悔恼自己当初的行为,重新为魏征立了碑文。然而,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却再也没有提起。
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种报应。衡山公主后来被李世民许配给了长孙皇后的家族成员——长孙诠。不料,长孙家族在朝廷权力斗争中败北,长孙诠被流放,并惨遭杀害。而衡山公主,这位曾经的皇帝之女,在再婚后与韦正矩的婚姻并不幸福。据说,韦正矩对她并不真心。
公元663年,年仅29岁的衡山公主突然暴毙,唐高宗怀疑是丈夫韦正矩家暴所致,于是下令将韦正矩一家处死并流放。回望衡山公主的一生,或许她父亲李世民的悔婚,才是她一生诸多不幸的真正根源。人们对此事各有看法,历史是否真的有宿命般的安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