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赵匡胤在宫中突然去世,时年五十。赵匡胤的死,虽然在《续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仅被简略描述为“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并未详细揭示其死因,但这一模糊的记载却引发了后世对于其死因及其弟赵光义继位的广泛争议。这一争论主要围绕两个观点展开:
第一,赵匡胤之死与赵光义无关,是基于太后的遗命,按照兄终弟继的传统进行的合法继位。
第二,赵光义借机觊觎帝位,蓄意谋杀赵匡胤,最终通过“斧声烛影”这一著名事件篡位。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赵匡胤之死并未直接与赵光义相联系。毕竟,史官并不会轻易猜测在位皇帝的死因,尤其是赵光义没有公开默认此事,史官更不会轻易下定论。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分析史料,关于赵匡胤自然死亡以及赵光义合法继位的结论,其实也存在不少不合理之处。
首先,我们可以从《续资治通鉴长篇》中的记载找到关键线索。公元961年,太后杜氏曾与赵匡胤有过一次重要对话。杜太后曾问赵匡胤:“汝可知所以得天下乎?”赵匡胤回答:“此皆祖考及太后余庆也。”而杜太后则说:“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与光义皆我所生,汝狗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这段对话被称为“金匮之盟”,杜太后为了避免重蹈后周的覆辙,要求赵匡胤立赵光义为继承人,赵匡胤答应了太后的要求,显现出兄弟间的和谐和共治江山的理想。
然而,这一“理想局面”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根据史料,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年仅35岁,而赵光义才23岁,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分别为11岁和3岁。从年龄上看,赵光义似乎更符合“长君”的标准。但问题是,赵匡胤正处于壮年,身体健康,谁能预见他会早早去世?如果他继续活下去,至少还能活二三十年,那时赵匡胤的儿子们也都长大,完全能够接替帝位。此时谈及立储之事,显然可能引发兄弟间的矛盾,影响政局稳定。杜太后不会如此轻率地提出这样的要求,她显然并非糊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金匮之盟”的事件并没有出现在《太祖实录》中,而是在赵光义即位后五年才出现在《宋史》中,这一时隔五年的公开,更是让这一记载显得可疑。很有可能,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故意制造了一段政治舆论。
接下来,再看关于赵匡胤遗命立赵光义的说法。在《建隆遗事》中有一段记载,称赵匡胤在去世前一天召见了宰相赵普等人,表示自己患病可能无法起床,并讨论了政务。赵普等人提出是否应立其他皇子为储君,但赵匡胤坚决表示要立赵光义为继承人。然而,这段记载与其他正史相矛盾,特别是根据《资治通鉴》,赵普在赵匡胤去世时并不在朝中,而且关于赵匡胤的疾病并未详细记载。若真如史书所说,赵匡胤生前健康无病,这段记载显得极为可疑。
此外,当我们查看赵光义的生平,也能发现他与赵匡胤之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赵光义曾担任晋王时私养武士,结交武臣,甚至纳贼为党,行为十分异常。继位后的他迅速更改年号,这与一般习惯背道而驰,通常新君继位后应继续使用先帝的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可更改。赵光义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提高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赵光义继位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被逼自尽,一个早逝,这一系列非正常死亡的事件,使得赵光义非法篡位的疑虑越来越深。
总的来说,史书对于赵匡胤之死没有明确记载,但通过细致分析史料中的漏洞,我们可以看到,在强大的皇权面前,“兄终弟及”的继位似乎显得不合情理。赵匡胤的死,或许并非单纯的自然死亡,而是复杂的权力斗争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