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提到,白起以料敌合变、出奇制胜的战术闻名,战功赫赫,声震天下。然而,他并未能帮助秦国从根本上稳固政权。王翦作为秦国的另一位名将,帮助秦国平定了六国,尤其是在战国时期,他的军事成就也是显赫一时。两者各有千秋,一边是震撼四方的战神,一边是稳定大局的智者,确实难以评判谁更为出色。——《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常言道:“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这里的“山”指的是古崤山,那个地理位置分隔秦国与山东诸侯的地方。换言之,山东各国盛产治国理政的文臣,而秦国则以名将为豪。显然,这句话并不意味着秦国缺少相才,或者山东缺乏军事将领。秦国的樗里疾便是一位杰出的“相”,而山东的名将则更是数不胜数。如果从战国四大名将来看的话,山东地区便占据了两席——其中赵国有两位,而剩下的两位——白起和王翦则分别代表了秦国。
这两位名将无疑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白起在消灭六国有生力量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王翦则直接完成了秦国的灭国大计。假如非要对比两人的军事成就,究竟谁更为强大呢?《史记》的太史公言:“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这便道出了两人各自的长处。
白起的军事成就
白起,这位“武安君”,一生攻占了70余座城池,南征楚国,北击赵国,几乎摧毁了山东诸侯的有生力量,尤其是通过长平之战几乎将赵国的军力抹杀,令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除了战功显赫,白起还有一点被忽视的成就——提升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白起手下的将士常常因战功获得封爵,尤其是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后,敌人的人头能换取爵位,这样的奖励制度无疑激励了士兵们的勇猛表现。实际上,白起所杀人数之多,可能高达百万之众,而这些士兵中,绝大部分都是获得封爵的战士。
王翦的军事成就
王翦作为秦国的宿将,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史记》所述,王翦亲手攻灭了六国中的四个,尤其是战国末期最难攻克的楚国。虽然李信与蒙恬两位名将都未能打下楚国,但王翦以六十万大军成功占领了楚国的大部分领土,并摧毁了楚国的战斗力,成为秦国统一的关键一环。此外,王翦在秦王政平定嫪毐叛乱时的表现同样不可小觑。当时,王翦手握三万精兵,平定了这场叛乱,稳固了秦政的统治基础,为秦王政的即位奠定了基础。
白起与王翦的比较
司马迁评价白起与王翦时,便指出了他们各自的优劣:“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若要做出一个比较,白起的军事才华无疑更为突出,而王翦则在政治谋略上更具优势。白起的贡献奠定了秦国逐步统一六国的基础,尤其是他在削弱各国有生力量方面的表现,使得后来的王翦能够顺利进行灭国之战。白起虽然未能亲自见证秦国的统一,但他的战功与战略远非王翦可比。
另一方面,王翦虽完成了六国的灭亡,但如果没有白起之前的打击与削弱,王翦的战争难度将大大增加。两人的军事才干各有千秋,且互为补充,因此在历史上无法简单地评定谁更为出色。
飞鱼认为,王翦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实际上是站在了白起的肩膀上。他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六国之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起所消灭的山东诸侯国的有生力量。比如,韩国早已成废国,魏国几乎无法抵抗,赵国也因白起的胜利而陷入萧条。至于燕国和齐国,尽管经过王翦之子王贲的手才灭掉,但此时的燕国和齐国已经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若要为四大名将排个名,飞鱼认为,白起和李牧应当并列第一,王翦次之,廉颇则排最后。这一排名可能更能体现各名将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结语
白起和王翦是秦国历史上两位不可忽视的军事巨擘。尽管两者在不同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但综合来看,白起在军事战略与战功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而王翦则在政治与军事的结合上展现了他的独特才能。历史给予他们的评价,也恰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