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太宗时期,北伐战争经历了两次重大失败。第一次是宋太宗亲自出征,结果在高粱河惨败;第二次则是在岐家沟战败。近年来,关于《杨家将》的影视作品对此进行了诸多演绎,尤其是杨家将的忠诚与勇武,正源自北宋名将杨业的北伐历史。
杨业,北宋名将,智勇双全,因其骁勇善战而被誉为“杨无敌”。在北伐中,他带领着十万精锐大军,然而在全军遭遇溃败后,杨业为掩护大军撤退不幸被俘,最后因绝食三日而英勇殉国。按照常理,这样的军队,不仅有杨业这个曾在雁门关大败契丹的英雄,而且在战斗中常常处于优势。这一场本应胜利的北伐,最终的失败却暴露了北宋在军事上的种种困境。那么,这场几乎一边倒的战争,为何会以失败告终呢?
一场头脑发热的战争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不得不归结于宋太宗的轻率决策。宋太宗在攻下太原后,胜利的喜悦使他头脑一热,未能进行准确的战略规划。攻打北汉未果多次,主要原因是太原受到了契丹的支持,因此,围攻太原前,宋朝制订了详尽的作战计划与应急方案。然而,在宋太宗带领大军攻占太原后,成功的喜悦让他忽略了进一步行动的艰难。尽管北汉已被攻下,但辽国依然威胁着北宋的边疆。
宋太宗的错误在于没有给疲惫的大军以休整的机会。十万大军历经激烈战斗,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休息,然而宋太宗却忽然决定攻打幽州。此时的北方辽国并未做好充分防备,幽州几乎没有遭遇过多抵抗,宋太宗的军队一路攻到幽州城外。按理说,凭借如此兵贵神速的态势,这次战役本应顺利推进,但接下来发生的却令宋太宗措手不及。
在围攻幽州的过程中,尽管有少量援军前来骚扰,宋军依旧凭借强大的兵力,围困了幽州。然而,在长时间的攻坚战中,宋太宗的计划逐渐失控。夜袭战失败,强攻十几次均告失败,最终契丹的援军赶到并成功解围。幽州城门在被围困十日后大开,契丹军倾巢而出,打乱了宋太宗的阵脚。慌乱中的宋太宗选择逃跑,最终导致了十万大军的溃败。
第二次北伐:周密准备却未能成功
第二次北伐,尽管做了更加充分的准备,但依旧未能改变失败的命运。宋太宗指挥下的东路军主力由曹彬率领,力图吸引契丹的主力部队,中路军田重进和西路军潘美则收复山后九州,形成对幽州的合围之势。这个计划看似无懈可击,但实施中依旧暴露出许多问题。
曹彬的东路军战将虽然众多且经验丰富,但他在指挥上的不足却导致了大军的溃败。面对契丹的游击战术,曹彬的大军深陷困境。契丹派出小股骑兵轮番骚扰,东路军疲于应付。更糟的是,后方的粮草被敌军截断,曹彬所在的军队已经陷入孤军深入的窘境。由于敌军不断骚扰,曹彬不得不改变战略,决定后退。然而,这一决定的出现正值中路军和西路军捷报频传,致使大部分手下将领不顾实际情况,执意推进,最终导致了与辽军的激烈对抗和惨重的失败。
一代名将杨业的英勇与悲剧
在这次北伐中,西路军由潘美指挥,而非杨业。杨家将的功勋原本可以更为辉煌,但因为杨七郎打死潘美之子,潘美心生报复,最终将杨业派遣的西路军置于困境。杨业虽然早知此次出征必败,但依然忠诚地执行命令,与敌军在斜谷口激烈交战。
然而,潘美并未按约定提供援助,反而设计让杨业率军深入敌阵。在多次突围未果后,杨业依然决心坚持战斗,然而在杨七郎请求支援时,潘美不仅未派兵救援,反而将杨七郎视为背叛者,命令将其射杀。最终,杨业在斜谷口顽强抵抗,但孤军奋战的他被契丹军俘虏,并在被囚禁三日后绝食而亡。
总结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主要归因于宋太宗一时头脑发热,未能深思熟虑,且战术和后勤出现了严重问题;第二次北伐则是在相对周密准备的基础上,依然遭遇了诸多不利因素。东路军的不断骚扰,加上粮草短缺和主帅曹彬指挥失当,使得大军陷入困境,最终导致全线崩溃。两次北伐的失败,使得大宋的北伐战略从此转向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