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一个众多智谋人物涌现的历史阶段,像诸葛亮、庞统、法正、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鲁肃等一众智者便在此时登场。对于这些谋士来说,他们大多有着清晰的结局,大部分都以病逝告终。然而,也有一些名气较为低调的谋士,因史料记载的不足,导致他们的结局无从考证,这种情况便属于下落不明的范畴。
一、李儒
李儒,出生于司隶左冯翊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博士和弘农王的郎中令。公元189年,当董卓篡权篡位,李儒作为董卓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助长了董卓的暴政。曹操、袁绍、袁术等关东诸侯联合起义反抗董卓时,李儒奉命进入宫中,亲手毒死了刘辩(弘农王)。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公元192年,吕布背叛并亲手杀死了董卓。不久后,李傕、郭汜等董卓的旧部进入长安,推翻吕布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李傕推举李儒为侍中,但由于李儒参与害死汉少帝刘辩,汉献帝拒绝了他的任命。随着公元198年李傕被曹操打败,李儒的事迹以及最终下落便消失在了史书之中。
二、荀谌
荀谌(生卒年不详),字友若,出生于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是荀绲的儿子、荀彧的弟弟(或说是荀彧的第四兄)。初平二年(191年),袁绍采纳了逢纪的建议,命令公孙瓒南下冀州,对韩馥施加压力,并派遣荀谌、张导、郭图、高干等人劝说韩馥。最终,在荀谌等人的劝说下,韩馥不得不将冀州割让给了袁绍。袁绍夺取冀州后,荀谌和同郡的辛评、郭图一同被任命为重要谋士。到了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决定派大军征讨曹操,为了备战官渡之战,袁绍委任田丰、荀谌和许攸为主要谋士,并任命颜良、文丑为将领。然而,当官渡之战爆发时,荀谌并未显露出太多才华,战后,荀谌便彻底消失在了史籍之中,未留下任何更多的记载。
三、蒋干
蒋干(生卒年不详),字子翼,九江(今安徽寿县)人,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和辩论家。蒋干以机智的口才和出众的辩才著称,尤其在江淮一带名声显赫,无人能敌。公元208年,曹操平定荆州后,准备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为了减少直接冲突,曹操派遣蒋干前往东吴,试图游说周瑜加入曹操的阵营。然而,周瑜坚定拒绝并表示宁死不屈。蒋干只能带着失败的消息回到曹操身边,令曹操惊讶的是,蒋干不仅没有批评周瑜,反而盛赞周瑜的宽宏气度与高尚情操,认为周瑜并非能轻易通过言辞离间的人。这一立场表明蒋干劝曹操放弃招降周瑜的念头。值得注意的是,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蒋干被刻画成一个被周瑜愚弄的小丑形象,但这一描绘并没有史实依据。至于蒋干的结局,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令其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
四、简雍
简雍(生卒年不详),字宪和,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原姓耿,因幽州人将“耿”字误作“简”,他便改为简姓。简雍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刘备麾下的重要谋士之一。年轻时,简雍便与刘备结识,随后随刘备征战四方,担任过多次重要任务和谈判使节。例如,在公元214年,刘备围攻成都时,简雍劝说益州牧刘璋投降。很快,刘备成功平定益州,简雍被任命为昭德将军,位居麋竺之下,成为刘备阵营中的关键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