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率领的三十万兵马与袁绍的十余万大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了决战。这场战斗被称为战略决战,标志着曹操在北方的逐步崛起。在战役中,曹操通过奇袭袁绍位于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延津县僧固),成功摧毁了袁军的粮草供应,导致袁军士气低落,最终被击败。此次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之所以能够以仅三万的兵力战胜袁绍十倍的军队,显然与袁绍集团内的背叛者密切相关。尤其是以下三位人物,他们在这场战役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历史的关键人物。
一、许攸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今河南省南阳市)。他原是袁绍的谋士,但由于家人因犯罪被捕,许攸心生怨恨,最终决定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当他来到曹操帐下后,便向曹操献计:“袁军粮草存于乌巢,士兵虽多,但营地防备薄弱。若派遣轻兵急袭乌巢,烧毁其粮草,袁军必败。”
曹操听后大喜,立即采纳此计。他选派精兵装作袁军士兵,马匹衔枚,士兵手持柴草前往乌巢。遇到路上的其他袁军时,他们总是应答道:“袁绍担心曹操夜袭,命令我们负责守卫。” 袁军毫无疑虑,放行了这些假袁军。到达乌巢后,曹军立刻点燃火把,迅速摧毁了粮草,乌巢大乱,袁军顿时崩溃。这一举动成为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决定性因素。
尽管许攸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协助曹操攻占邺城,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由于过于自傲和高傲,时常在公众场合轻慢曹操。尤其是他直接称曹操为“小名”阿瞒,甚至在出席正式场合时,毫不顾忌地说:“没有我,你曹操何来冀州?”曹操表面上保持笑容,回应道:“你说的对。”但内心已对许攸产生了不满。有一次,许攸在邺城东门出行,曾对随行人员夸耀:“没有我,这城门也进不去。”最终,许攸的言行被曹操得知,曹操遂将其逮捕,并最终将其处死。
二、张郃
张郃,字儁乂,河间人(今河北省任丘市)。张郃年少时便参与了黄巾起义的平定,后归附袁绍,并在多次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逐渐升为宁国中郎将。在官渡之战中,张郃参与了攻打曹洪的战斗,但未能成功突破曹营防线。此时,他选择了投降曹操,后被封为偏将军。
袁绍去世后,张郃随曹操征战四方,屡次立下战功,包括在淮南、平凉州和汉中等地的战役中均有出色表现。曹丕称帝后,张郃被任命为左将军,并被封为鄚县侯。他也随曹真攻破安定,镇压羌胡,继续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张郃的结局并不如他所期待的那样荣耀。在太和二年(228年),张郃随曹真抵抗蜀军北伐,参与了著名的街亭之战,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大败蜀军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太和五年(231年),当张郃劝阻司马懿不要追击蜀军时,司马懿未听劝告,最终张郃在追击蜀军时中箭身亡,享年仅三十岁,最终被追封为壮侯。
三、高览
高览,东汉末年袁绍部将,出身名门,勇猛善战。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时,曹操突然对袁绍的乌巢进行袭击。袁绍得知消息后,采取了郭图的策略,只派遣少量兵力前去支援乌巢,同时指派高览和张郃带领主力部队进攻曹操的大营。然而,曹操的将领曹洪等人坚守阵地,使得高览和张郃无法突破曹营防线,而曹操也在此时成功摧毁了袁军的粮草供应,导致袁军士气大败。高览和张郃的进攻失败,成为袁绍兵败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