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明史,明朝是古代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功不可没。
论文治,修《永乐大典》;
论武功,郑和七下西洋;
论政治,世界上第一个内阁制;
论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当时明朝国力,即使晚期,也是世界第一;
而同期欧洲,正处于中世纪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混乱时期。
如此一个强盛帝国,仅仅持续了两百余年,不到七代人时间,一个庞大王朝,便轰然倒塌。
反观明朝对手,一个是农民部队李自成,一个是后金努尔哈赤,其实并不强。
明朝初年,明军就有火器出现,部队装备红夷大炮,射程十里;
嘉靖年间,部队装备三眼火铳;
中后期,戚继光成建制装备五雷神机,虎蹲炮,佛朗机炮。
可以这样讲,明朝已经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而李自成和努尔哈赤,崇尚的还是“马背夺天下”,信奉的还是“三十六计”,他们还是冷兵器。
常理而言,热兵器,绝对不可能被冷兵器推翻。
1522年,西班牙皮萨罗,率领62个骑兵和106个步兵,征服了一个600万人口,100万军队的印加帝国。
1860年,僧王僧格林沁率领3万蒙古铁骑,在通州八里河,围剿八千英法联军,结果三万骑兵全部殉国,英法联军只死了5个人。
回归明朝本身,李自成百万大军,一度被洪承畴剿灭,只剩下18个人和3匹马;
不可一世努尔哈赤,被袁崇焕大炮,一发命丧田野!
可是,不该灭亡的明朝,为啥偏偏灭亡了呢?
原因何在?
我的理解,大凡打仗,前线是将士厮杀;而背后,就是银子!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明朝,不缺有谋略将帅,也不缺勇敢士兵,但是缺钱,缺军饷,缺补给。
钱,是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面对支出大幅上涨,所有国家解决手段都是一样的:
一是加税;
二是发债。
明朝也是这两条路:
首先税收。
税收,最基本原则就是公平。也就是说,负担能够公平合理转嫁到所有人头上。
当时明朝人口已经达到两个亿,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家庭财富有所增长,农业部门萎缩,工商业反而开始发展。
面对这样形式变化,略懂现代经济学的人,都会主张,减少农业税,加大消费税;减少人头税,增大所得税。
若要加大消费税和所得税,意味着国家职能要进行调整,意味着国家管理要向数字化转型。
道理很简单,要向家庭收税,首先得掌握这个家庭,一年到底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
可惜是,明朝官僚集团,强调的是道德文章;
面对经济的转型,国家没有一个清晰账薄,整个统治集团,完全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可是,前线要钱啊,最终结果,就是疯狂加税,可税收负担,无一例外全部落在了最劳苦人民头上,进一步导致了“官逼民反”。
其次,发债。
发债,需要一个发达金融体系。
发债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一个参照,或者叫“锚”,这个锚,现代经济术语,就是国民总收入,也就是GDP。
国家债务,必须在GDP合理范围之内,否则,就没有人买。
可是,明朝,并没有这样一个数据存在,发多少债,完全就是直觉。
这样债,当然没有人买啊。
没有人买,就强制摊派,强摊的结果,就是更进一步“官民对立”。
英法七年战争,英国通过发债,法国通过加税来筹措战争经费。
由于英国有发达金融体系,坚实信用保障,英国战争债畅销整个欧洲,甚至连敌国将军,都买英国债。
“民未觉其扰,而费用充足”,战争结局,一开始就奠定了。
打到最后,明朝财政全部崩溃,前方要银子,后方却拿不出来。
结果就是军队哗变,吴三桂、洪承畴等,调转枪口,杀起自己人来,毫不留情,成为最骁勇善战的部队。
回顾往昔,令人感慨:钱,真的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它,还真是万万不能的。
人间多少悲喜剧,都是因它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