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崇祯自缢煤山后,大明不仅丢失了京畿和北方重地,也陷入更为严重的内耗之中。在诸多野心家的推波助澜下,蜗居藩地两百多年的王爷们萌生了拯救祖宗基业“舍我其谁”的豪气,大明的帝王世系开始混乱了。
首先登场的是福王朱由崧(弘光帝)和桂王朱常瀛的“立嫡立贤”之辩,后朱由崧另辟蹊径不再逞什么口舌之厉,收买了江北四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武力强硬登基。
弘光政权被清军速灭后,唐王朱聿键(隆武帝)、鲁王朱以海(自立监国),又分别在福建和浙东重立朝廷。但这两派不仅不合作抗清,还视对方为“伪”,就差互发讨逆檄文了。后来还是被甩一边的清廷替他们解决了问题,1646年清军攻占浙东,失去地盘的朱以海也没了继续对抗隆武政权的能力了。
注:朱聿键是朱元璋的十世孙、朱以海是朱元璋的九世孙,但他俩都不是成祖朱棣这一脉的子孙。由于没有地盘难以聚集人力,朱以海在1653年(永历七年)主动取消监国名号。
唐王和鲁王的斗争,让一个跟皇位八竿子都打不着的王爷突然理解了历史,原来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自己这一脉在两百多年前就被“暗许”皇位了。此人就是最后一任靖江王,朱亨嘉。
朱元璋在登基后除了大封诸子为王,还实授侄子朱文正一脉王爵,即靖江王世系。从子承父业的传统来说,在朱元璋的直系子孙死绝前,大明皇位怎么扯也轮不到朱亨嘉,所以他拿出了非常规的解释。
方今天下无主,予祖向于分封之日,以粤西烟瘴不愿就封,马皇后慰之使行,于是以东宫仪卫赐之。目今东宫无人,予不俨然东宫乎!太子监国自是祖宗成宪,有何不可?
朱亨嘉称当年高皇帝和高皇后在先祖(朱守谦)就藩时赐予东宫仪仗,这不仅仅是怜爱先祖,还是将自己这一脉定为“备份”太子。一旦大明有难且高皇帝的子孙难以为继时,自己这脉就该站出来拯救朱氏基业。
所以1645年八月初三,朱亨嘉在桂林发布诏令自称监国。除此之外他还将大明年号改为洪武278年,其寓意为朱元璋的子孙不行,把大明江山霍霍成这样,当以我靖江王一系为朱氏皇族的主支。
朱亨嘉在笼络收编广西总兵杨国威以及桂林府署官员后,就开始向周边扩张,如重新委任各地官署官员,还向柳州、庆远、左江、右江等地土司发出了勤王调令(调用土司狼兵)以扩充兵力。
广西巡抚瞿式耜并不承认朱亨嘉的政权,以巡抚印文命令各地土司不得听从靖江王调令,但他没意识到朱亨嘉的决心和果断。在得知瞿式耜不听宣的次日,朱亨嘉就亲自率兵至悟州拘捕了毫无准备的瞿式耜。
随后朱亨嘉向平乐、梧州聚兵,准备兵分两路进入和控制广东。只不过朱亨嘉的宏图大略,在两广总督丁魁楚眼里不过是他向隆武朝廷邀功的肥肉。
丁魁楚先是抽调出三千精兵,让他们打着“恭迎睿驾”的大旗前往梧州。这支部队到达的当晚(八月二十二日)就突袭了毫无防备的靖江王军,朱亨嘉不得不狼狈逃回桂林。
九月初五,丁魁楚率后续部队入广西并向桂林进攻,二十五日攻陷靖江王府并俘获朱亨嘉。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丁魁楚派人至福建献俘,为自己换回了平粤伯的爵位。
除此之外,隆武帝还下诰敕吹捧丁魁楚之功胜于当年的王守仁,“卿有闻檄拥戴之大志,又有迅平逆寇之巨绩。王守仁当全盛之时,无推举之事,以卿比之,功实为过”。
这里说点题外话,朱亨嘉的僭乱和隆武帝封赏,助力了丁魁楚赢得和瞿式耜之间针对两广实权的“督抚之争”。此后他能在永历政权里扰乱朝政、投降清廷至永历政权速崩,都源于此。
搞定朱亨嘉后,隆武政权并未安生多久,当年八月清军攻入并于汀州俘虏隆武帝朱聿键。大明再次没有皇帝了,而且再次分裂了。
何腾蛟、瞿式祀、张同敞等明朝旧臣则在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明神宗的孙子)为帝,建立了以广西为基地的永历政权。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与广东布政使顾元镜,在广州拥立朱聿键的弟弟朱聿鐭监国,建立了以广东为基地绍武政权。
注:永历政权比绍武政权早立二十天,不过普遍认为由于局势混乱、消息阻隔,虽然双方距离不远,但在最初互相不知晓对方立朝之事。
当年(1646年)十一月,朱聿鐭的监国诏书传至广西后,永历帝拒不承认并派遣兵科给事中彭耀、兵部主事陈嘉谟至广州,训斥和要求朱聿鐭取消监国名号。
此举激怒了大学士苏观生,他直接下令处死了彭、陈二人。至于日益逼近的清军,哪里有大统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抗清先放一边,必须讨灭盘踞广西的“伪帝”。
使臣被杀后,永历政权对绍武政权的仇视一点也不弱。这次就不是前一年朱亨嘉的小打小闹了,两边各组织了数万兵马誓要剿灭对方。
最初两军在广东三水县遭遇并展开激战,由于陈际泰临阵脱逃绍武军大败。但永历军没能笑到最后,在追击过程中因兵骄疏于防备而中伏。总督军务的兵部右侍郎林佳鼎和监军宦官夏四敷被阵斩,永历政权的上万兵马近乎全军覆灭。邵武军又趁势向肇庆反推 ……
双方杀得难解难分,最后还是得靠清军来解决问题。
由于绍武政权的主力都被抽调去对付永历军,清军轻松攻占了潮州、惠州等地。当年十二月趁着绍武政权精锐外调,在内应的配合下,李成栋(两广提督)仅率几百精锐就突袭并攻占了广州,朱聿鐭被俘后自缢殉国。
至此大明朝廷又“重归一统”,但是地盘仅剩西南一隅。以致后面李定国“两蹶名王”,也难以改变这种战略颓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