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小年与南方的小年为何不是在同一天庆祝呢?究竟哪一天才是真正的“小年”?在北方,人们常常认为是腊月二十三;而在南方,则普遍认为是腊月二十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北方小年这一天的差异呢?据传说,这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密切的关系。
朱元璋在孩提时代家境贫寒,曾经有一年过年时非常渴望能够吃上猪肉,他于是跑到肉铺子去赊账,希望能够借到两斤肉来庆祝新年。然而,肉铺的老板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朱元璋心中不甘,又尝试说:“那猪头总行吧(在古代,猪头的价格是非常低的)!”但老板依旧没有给他这个面子,毫不领情。
面对这种情境,朱元璋愤怒不已,出门后便在墙上写下了一首调侃的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有年我无年,赊个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当皇上,老子要过二个年。”想不到,这位身世寒微的少年朱元璋,最终白手起家、踌躇满志,成功当上了皇帝。为了履行当年的誓言,他决定在正式过年的前一天设立一个小年,以此来纪念自己曾经的苦涩。
既然是为了实现早年的诺言,朱元璋选择了腊月二十二那天作为这个小年的发源日,随后便将腊月二十三确立为小年的正式庆祝日期。但由于南北两地相隔甚远,这一圣旨传到南方时,时日已然到了腊月二十四,所以北方小年设在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
不过,这一说法也并非无可置疑。因为朱元璋是在南京建立的帝国,如果真如传言所说他下过这样的圣旨,那么南北方小年应当是互换过来的,即南方应在腊月二十三庆祝,而北方则在腊月二十四。因此,朱元璋与小年这一节日的设定并没有直接关系。
根据史料的记载,在清代之前,绝大多数地区的灶王爷祭祀活动都是定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人们在灶王爷的供桌上摆放上糖瓜、糕点,以期望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天庭上无法对玉帝说坏话。实际上,直到清朝乾隆时期,这一传统维持得相当穩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中后期在腊月二十三便开始举行盛大的祭天典礼,为了节省支出,灶王爷的祭祀也就顺理成章地纳入了这一日程。因此,北方地区也逐渐受到清政府的影响,开始选择在腊月二十三来祭灶,进而过上小年。
当然,民间还有另一种解释,即“官三民四”,意思是说官员们在腊月二十三庆祝小年,而普通百姓则在腊月二十四。由于清朝时大多数官员都出身于北方,因此许多百姓便跟随官员的脚步,也在腊月二十三共同庆祝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