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显”这个字代表着一种美好的赐号,其含义包括“行踪被世人所周知曰显”、“受天之德称曰显”、“圣明的德行普照万方曰显”、“世俗的法令遵循得当曰显”、“有前辈的光辉可资仰望曰显”、“中外共同赞同其道德曰显”、“德行流传并昭彰曰显”。在这样的基础上,“显”被用于庙号上,展现了后人对这些皇帝的敬仰之情。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两位庙号为“显宗”的皇帝。
一、汉显宗
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6月15日—公元75年9月5日),字子丽,是东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公元57年—75年在位),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生母为光烈皇后阴丽华。刘庄于建武四年五月甲申日(公元28年6月15日),在常山郡元氏县出生(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他最初被封为东海公,后来又被进封为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庄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随着光武帝的去世,刘庄继位,成为汉明帝。即位后,他恢复了秦朝所废除的皇帝冕服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初次披上冕服”的皇帝。对于国内事务,刘庄高度重视法律和文治,他主张严格治国,对权力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不容许外戚和功臣的家族参与政务,以防止其过度干预朝政;同时,他还进行了有效的水利治理,沿着黄河修筑了长达千里的大堤,彻底解决了黄河的水患问题,确保这一重要河流在接下来的900多年的稳定。这一切都成为了刘庄统治期间的重要成就。
在外交方面,刘庄同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他派遣窦固出征北匈奴,并在西域设立了都护机构,吞并了西南的哀牢国,使复杂的康藏高原上白狼等百余国纷纷归顺于中国。此外,他还从印度引入了佛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整体来看,刘庄在位期间,广招流民,救助贫困农户,加强水利建设,确保了朝政清明,国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户口增加,时人都称赞他为“赫赫盛汉”,与其子汉章帝时期并列为“明章之治”,这是东汉王朝最为辉煌的盛世之一。
在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日(公元75年9月5日),刘庄在洛阳东宫前殿安然卒去,享年四十八岁,执政经历了一共十八年。刘庄去世后,被追封为庙号显宗;其谥号则为孝明皇帝,安葬于显节陵。
二、晋显宗
与汉显宗相比,晋显宗的知名度和成就都显得平平无奇。司马衍(公元321年12月—342年7月26日),字世根,东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晋明帝司马绍的长子,晋康帝司马岳的同母兄,母亲则是明穆皇后庾文君。
在太宁三年(公元325年)闰八月二十五日,晋明帝去世。随后的闰八月二十六日,年仅五岁的皇太子司马衍即位,成为晋成帝,同时尊其母为皇太后。由于年纪尚幼,司马衍的统治权由母亲庾文君临朝代为,因此庾太后全面介入面朝政事。此时,司徒王导主管尚书事务,与中书令庾亮共同辅佐朝政。
在其统治期间,因受到苏峻与祖约的叛乱影响,朝廷被迫将宫城迁至石头城,直至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在陶侃和温峤平定了苏峻之乱后,才得以返回建康。咸康二年(公元336年),司马衍下令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以保护国家的公共资源;在咸康七年(公元341年),他以“土断”的方法将自江北迁来的士族家庭纳入户籍,以巩固社会的安定。这些都是他在位期间的重要施政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