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那可是一对有名的君臣组合。李世民常常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说他能帮助自己看清得失。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对他敬重有加,两人之间留下了不少佳话。可谁能想到,魏征死后,李世民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 砸了他的墓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段历史。
魏征这个人啊,那可是出了名的敢于直言进谏。他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看中了他的才华和正直,不但没杀他,还把他收到自己麾下。魏征也没辜负李世民的信任,在职几十年,进谏超过两百次。而且他进谏的时候可不管皇帝高不高兴,就认一个理:要实事求是,为国家好。有时候,他把李世民弄得下不来台,李世民心里也窝火。有一回,李世民下朝后气呼呼地回到后宫,跟长孙皇后说:“朕要杀了那个魏征!他天天在朝堂上进谏,一点面子都不给朕留。” 还好长孙皇后聪慧,赶忙恭喜李世民得到这样敢于直言的臣子,说这是大唐之幸。李世民一听,觉得有道理,这才消了气,对魏征更加敬重,对他的谏言也认真考虑。
比如说,李世民爱打猎,有一次都准备好了行头,结果突然不去了。为啥呢?原来是怕魏征又要进谏,干脆不去免得听唠叨。还有一回,李世民肩上架着一只鹰在宫里溜达,远远看见魏征来了,吓得赶紧把鹰藏在袍子里。等和魏征谈完公事,那鹰居然被闷死了。从这些事儿就能看出,魏征的进谏对李世民的影响有多大,李世民虽说敬重他,但心里肯定也有压力。
公元 642 年,魏征卧病在床,李世民非常关心,一再派宫中使臣探望。看到魏征家没有正厅,还把给自己建宫殿的材料拿去给魏征修葺房屋。魏征病逝的时候,李世民悲伤不已,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还为他 “废朝” 达五日之多,亲自撰写墓碑碑文,太子李承乾为魏征举哀,晋王李治奉诏致祭。那时候,大家都以为这对君臣的故事就这么圆满结束了,可没想到,后面还有波折。
在魏征去世半年后,发生了两件事,让李世民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第一件事,魏征生前秘密向李承乾推荐了侯君集和杜正伦,结果这两人后来都牵扯到李承乾谋反的事件中。侯君集怂恿太子造反,属于直接参与;杜正伦接受李承乾送的金带,也脱不了干系。李世民就想啊,魏征推荐这两人的时候偷偷摸摸的,自己都不知道,现在都卷入谋反案,这魏征是不是跟他们一伙的呀?心里就开始犯嘀咕,对魏征产生了怀疑。
第二件事,有人跟李世民说,魏征把自己进谏时与皇帝发生争吵的整个过程,都偷偷记录下来给了褚遂良。这褚遂良是负责编写起居录的官员,记录皇帝言行举止的。魏征这么做,不免让人觉得他是想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把李世民的 “黑历史” 都记录在案。李世民知道后,那叫一个生气啊。他本来就很看重君臣之间坦诚相待,最恨被人欺瞒,这下觉得自己被魏征耍了,心里的火 “噌” 地一下就冒起来了。
这两件事一叠加,李世民终于忍不住了,下令把魏征的墓碑给推倒了。这墓碑可是他亲手写的碑文啊,推倒墓碑,就相当于收回自己对魏征的肯定。他还取消了女儿与魏征长子的婚约,用这些举动表达自己对魏征的不满。
不过,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公元 645 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打了败仗,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这时候,李世民想起了魏征,他叹息着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觉得要是魏征还活着,肯定会劝阻自己,自己就不会吃这个败仗了。于是,他又下令把当年推倒的墓碑重新立起来,还对魏征的妻儿厚加抚慰赏赐。
你看,李世民对魏征的态度,从敬重到愤怒再到怀念,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这背后,既有魏征卷入谋反案和泄露机密让李世民不满的原因,也有封建皇权专制性下,皇帝对臣子的一种复杂情感。李世民作为皇帝,虽然有容人之量,但也有自己的底线和尊严。魏征的一些行为,触动了他的敏感神经,让他觉得受到了冒犯。可冷静下来后,李世民又能想起魏征的好,想起他对国家的贡献。这对君臣之间的故事,真的是充满了戏剧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有趣。
怎么样,这段历史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如果您觉得我的分享还不错,就请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一下吧,保准您往后的日子财运亨通,干啥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