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然而,刘备的帝位并未延续太久,仅在位两年多,直至公元223年因病去世。刘备去世后,太子刘禅继位,继续执掌蜀汉的政权。蜀汉的命运最终在公元263年迎来了终结,当时刘禅选择向魏国将领邓艾投降,这标志着蜀汉的彻底灭亡。在刘禅在位的这段时间里,蜀汉的北伐活动一直未曾停歇,主要由诸葛亮和姜维两位人物主导。他们无疑是坚决的主战派,积极推动蜀汉向中原进攻。然而,蜀汉内部也存在着反对北伐的主和派势力,这些大臣希望通过内政的稳定来确保蜀汉的长治久安。
主战派:诸葛亮、蒋琬、魏延、吴懿、马岱、姜维、夏侯霸、陈祗
诸葛亮无疑是蜀汉主战派的代表人物。自公元228年起,诸葛亮便多次发动北伐,直至五次尝试进入中原,尽管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始终未能打破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巨大实力差距,尤其是粮草的匮乏始终是制约北伐成功的关键因素。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病逝世,未能见到他所期望的中原大势改变。
在诸葛亮的北伐过程中,他高度依赖魏延和吴懿两位将领的支援,特别是在公元230年的阳溪之战中,魏延与吴懿深入曹魏的腹地,成功击败了郭淮和费曜所率领的曹魏大军。这场胜利大大提升了魏延与吴懿的声望,战后两人均被加官进爵,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责任。
马岱则是另一个典型的主战派人物。他深知曹魏对蜀汉的威胁,尤其因曹操杀害了其父马腾等亲人,使得他对曹魏充满仇恨。在诸葛亮去世后,马岱曾单独率军发起北伐,然而他在与曹魏的牛金对抗时败北,此战后马岱的结局成为谜团。
诸葛亮死后,蒋琬继位,虽然蒋琬致力于恢复蜀汉的国力,进行内部的休养生息,但他依然秉承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多次派遣姜维进行小规模的北伐。同时,蒋琬还计划修建船只,组织水军,准备通过汉水进攻魏国的魏兴与上庸地区。但由于遭到蜀汉主和派的强烈反对,这一计划始终未能付诸实施。
蒋琬与费祎去世后,姜维完全掌握了蜀汉的军权,继续对曹魏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此时,姜维得到了夏侯霸的支持。夏侯霸原为魏国降将,因曹魏内部政变,司马懿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一派,这使得夏侯霸彻底加入了主战派的阵营。同时,姜维还获得了尚书令陈祗的全力支持,尤其在朝廷内谯周强烈反对北伐时,陈祗始终站在姜维一方,为其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主和派:费祎、谯周、廖化、张翼
与主战派对立的是主和派,他们强调休养生息,反对过度扩大战争。费祎掌权期间,限制姜维的北伐规模,将出征的兵力控制在一万人以内,显然,他更倾向于通过恢复民生、巩固蜀汉的内部力量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费祎对北伐的态度在他对姜维的讲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对姜维说:“我们这些人,远远不如丞相,丞相尚且未能统一中原,我们怎能依靠一举之功改变天下局势?不如安心保国治民,等待有能力的人来继承。”
廖化与张翼这两位蜀汉的老将同样持反对意见。廖化曾公开表示,军队如果长时间处于作战状态,必然自我消耗。他认为,蜀汉实力不足,难以长时间承受北方敌人的压力。他曾引用古诗“兵不戢,必自焚”来警示蜀汉内政的困境。而张翼则认为,蜀汉国小民众劳苦,不应盲目挑起战争。他曾在《三国志》中明确反对姜维过于频繁的北伐。
此外,谯周不仅代表了益州本地士族的利益,也成为了主和派的坚定支持者。在公元257年,蜀汉因长期北伐而民众疾苦,谯周与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在退朝后撰写了《仇国论》,力陈北伐的失败及其对国家长远利益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