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作为大军的统帅,凭借其卓越的勇猛和智慧,深受众人敬仰,被誉为“军神”。在他的指挥下,有无数战功赫赫的战将,其中,陈赓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陈赓不仅能严格贯彻刘伯承的指令,而且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富有创新精神,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屡次上演惊心动魄的战斗。特别是在抗战期间,刘伯承指挥了诸多精彩的战役,而许多著名战役的胜利,都直接得益于陈赓的精准指挥。例如,七亘村伏击战、香城固伏击战、百团大战中的榆社之战等,均成为军史上的经典之作。
抗战胜利后的老爷山之战,堪称刘伯承与陈赓之间紧密合作的经典案例之一。
长治守军由阎锡山的第19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共1.1万余人组成。为解围,阎锡山急派增援部队,由第七集团军的第83军、23军及省防军的两个师组成,援军总数超过2万,由副总司令彭毓敏亲自指挥,从祁县东关镇出发,经白晋铁路前往长治。与此同时,阎锡山急电长治守军指挥官史泽波,强调“上党必争,长治必守,援军必到,叛军必灭”,以稳住阵脚。
刘伯承及时了解敌情变化后,作出了迅速的兵力部署。原本误以为敌援兵力为三个师的他,立即决定将386旅及冀南、太行的部队继续围困长治,并指示陈赓与陈锡联协同,向西北的虒亭一带伏击敌军增援部队。此外,他还命令陈赓亲自指挥386旅及太行第三支队,担任打援作战的左翼先锋。
10月1日,敌援军攻占关上村,但随即遭到刘伯承部队的合围,战斗迅速展开,敌军被迫固守在老爷山和磨盘脑一带,仓促应战。到10月3日,陈赓率部抵达余吾镇,接到命令发起攻击,目标是占领老爷山。老爷山海拔高达1264米,地形险要,敌人已有一个多师的兵力控制了山顶,386旅的几次进攻都未能突破防线,且伤亡较为惨重。
然而,陈赓没有急于放弃,决定将指挥所移至老爷山半腰,并亲自到前沿督战。尽管阴雨绵绵,老爷山上除了几座荒废的庙宇外,几乎无人烟,指挥所就设在露天的山坡上,仅有一块突出的岩石可以稍稍遮风挡雨。面对不利的环境,陈赓仍然保持冷静,详细观察了战场形势,特别是老爷山及周围的地形。在听取了20团团长楚大明的汇报后,陈赓决定派楚大明率部从龙爷山东侧迂回,利用雨水冲刷出来的沟壕攀登敌人侧背,夺取主峰东北部的高地,并切断敌人的水源和补给线。这一策略极具风险,但如果成功,将会极大地削弱敌军的战斗力,反而为我军赢得优势。
楚大明的表现没有让陈赓失望,他信心满满地答应道:“没问题,攻上去我们就做工事,敌人要攻我们,叫他们来多少死多少。”陈赓对楚大明有着极高的信任,尽管如此,他仍指示386旅对龙爷山正面进行佯攻,以迷惑敌人,确保楚大明能够顺利执行任务。
10月4日,楚大明果然成功占领了敌方高地,切断了敌人的援兵路线,并抢占了北山的水源。这一行动使得整个战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敌军的增援计划被彻底打乱,陈赓的部队从强攻转为围困,敌军士气大幅下降。刘伯承对此感到非常欣慰,称“陈赓这一招绝了!”
10月5日,敌军试图通过猛烈反攻来解围,然而由于我方提前构筑了坚固工事,敌人的进攻未能奏效,反而遭遇了沉重的打击,战场上遗尸遍野。敌军最终放弃了阵地,向北逃窜,老爷山被我方完全占领。陈赓还及时指示楚大明搜集敌人的尸体,进一步为部队补充了弹药。
在占领老爷山后,陈赓接到刘伯承命令,配合太行部队进攻磨盘脑。陈赓登上老爷山主峰,凭借望远镜观察敌情,突然发现敌人的阵地布置异常:“娘卖X,怎么敌人牲口的屁股都朝南?”接着,他又观察道:“敌人的脸都向北,哦,看样子是要逃跑!”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很快判断敌人可能会撤退,决定立即采取措施,派部队拦截敌人。
面对即将到来的机会,陈赓迅速决定,通过山路拦截敌人,并在敌人前方占据有利地形。他命令楚大明率领20团提前出发,并紧急调动其他部队,确保及时到达敌人前线。由于敌人携带大量辎重和炮兵,行动迟缓,而我方部队轻装前进,成功赶到敌人前方。最终,敌军被完全包围,战斗于6日早晨爆发,至上午九时结束。战斗的胜利导致敌军2万余人全军覆没,敌副总指挥及四个师长被俘,敌总指挥彭毓敏自杀。
刘伯承感慨地说道:“有陈赓在,我们没有打不赢的仗!阎锡山这次吃了陈赓的大苦头,以后三年都不敢提陈赓的名字了!”陈赓的指挥才能和果断决策,帮助刘伯承大军屡次获得胜利,成为军史中的经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