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议:一名俄罗斯专家公开声明,苏联的解体并不具备合法性,从法律角度来看,苏联依旧存在。那么,如果苏联在法理上并未解体,那当初从苏联分裂出去的各个国家是否面临合法性挑战?苏联是否可能有一天恢复?这些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
2023年5月,俄罗斯地方议会议长康斯坦丁诺夫公开提出质疑,认为1991年签署的《别洛韦日协议》从法律角度来看并不合法,指责该协议本质上是一次“政变”,并呼吁重新审视苏联解体的法律程序。这一言论再次将苏联解体的法律争议推向了公众视野。事实上,关于苏联解体时的相关文件,至今没有找到原件,甚至有传闻称这些文件仅以俄文存在,并且部分文件可能已经被盗窃,最终流入了私人收藏家之手。如果俄罗斯宪法法院依据这一情况,推翻苏联时期的行政边界划分,或许能为克里米亚等领土争端提供法理支持,也有可能为俄罗斯恢复其势力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多个加盟共和国曾通过所谓的“退出机制”脱离苏联,但由于程序混乱且没有明确划定边界,这导致后来的领土争议层出不穷。普京政府最近频繁提到这些历史漏洞,试图从历史法理角度重新审视苏联解体的合法性,为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提供更加符合法理的支持。
普京曾公开表示:“不为苏联解体感到惋惜的人没有良心,但试图恢复苏联的人则没有头脑。”尽管如此,普京的政策看似暗藏重建帝国的野心。首先是经济方面的整合。2015年,普京提出了“欧亚经济联盟”计划,至今已有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加入,通过建立统一市场和关税同盟来加强对中亚的控制。其次是军事上的绑定。通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俄罗斯为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等国提供军事保障。比如,2022年哈萨克斯坦发生骚乱时,俄罗斯迅速派兵介入。最后,俄罗斯还通过文化叙事加深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在俄乌战争中,俄罗斯军队频繁使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标志性符号,如胜利旗和“Z”符号,试图唤起前苏联国家的历史认同感。
然而,俄罗斯当前的模式不同于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联盟。俄罗斯学者卢基扬诺夫指出,现今的俄罗斯目标并非重建苏联,而是通过构建“安全势力范围”来确保周边国家不越过俄罗斯的底线。
在实际的外交博弈中,部分国家明确表达了亲俄立场,而另一些则坚决反对俄罗斯,形成了鲜明的阵营划分。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形成了“联盟国家”,允许俄罗斯驻军并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而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尽管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安全保障,但在俄乌战争爆发后,态度逐渐变得更加谨慎。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甚至公开拒绝承认乌克兰东部地区的“独立”。与此同时,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已经加入北约,特别是爱沙尼亚,更将反俄情绪根植于国家认同中。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由于领土问题(如南奥塞梯和克里米亚的领土丧失)与俄罗斯产生深刻对立,并积极寻求加入欧盟和北约。而一些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国家,立场则相对模糊。土库曼斯坦自视为永久中立国,乌兹别克斯坦则采取“骑墙”政策,平衡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阿塞拜疆则通过与土耳其的关系平衡俄罗斯,而亚美尼亚则因纳卡冲突对俄罗斯产生不信任。
然而,俄罗斯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地缘政治上的对抗,它还涉及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俄罗斯经济存在结构性缺陷,国内生产总值(GDP)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的水平,且能源出口占财政收入的40%。在西方制裁的压力下,俄罗斯不得不转向“技术主权”,但在半导体、精密机床等高科技领域,依然严重依赖中国等东方国家。同时,俄罗斯国内的民族认同裂痕也对其稳定构成挑战。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等国家通过“去俄罗斯化”政策强化了民族认同,尤其是乌克兰在俄乌战争之后,其独立意识愈加根深蒂固。调查显示,93%的乌克兰人反对与俄罗斯合并。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面临西方国家不断扩展影响力的压力,北约已经接纳了14个前华约及苏联国家。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5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形成了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包围。
俄罗斯领导层已意识到,未来十年将是“极其艰难”的时光,俄罗斯的战略重心也转向了“适应没有西方的生活”。尽管通过能源和军事手段,俄罗斯能够在短期内维持对白俄罗斯等国的影响力,但若要重建苏联,俄罗斯面临三大关键挑战:
1. 意识形态向心力:苏联当时通过共产主义理想凝聚了多民族力量,但如今的俄罗斯缺乏能够统一各民族的替代性价值观。
2. 经济共生体系:苏联通过计划经济建立了成员国之间的分工合作,而今天的俄罗斯仅能提供能源和安全产品,难以再建立起当年的经济合作体系。
3. 外部压力共识:冷战时期,西方的威胁促使苏联阵营团结,但如今,反俄联盟(如北约、欧盟)却加速了前苏联国家“脱俄”的进程。
根据历史学者沈志华的观点,虽然重建像苏联那样的统一联盟已经不再可能,但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区域联盟仍然是可以实现的。普京的最终目标或许并非恢复苏联的镰刀锤子旗,而是建立一个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模糊边界的“后苏联帝国圈”,但这一目标注定会与时代的潮流背道而驰,成为一场孤独且艰难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