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黑瞎子岛事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座岛屿位于抚远三角洲,而与之相望的彼岸,便是俄罗斯的伯力市,他们称这座城市为哈巴罗夫斯克。
在1860年之前,伯力还是中国的领土,但随后它便成为了沙俄的一部分。今天,伯力和海参崴(俄罗斯远东的另一大城市)并肩,成为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海参崴的俄文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征服东方”,那为什么伯力的名字叫哈巴罗夫斯克呢?又是怎样一步步落入沙俄的掌控中?
回溯到17世纪,沙俄的扩张已开始向贝加尔湖地区推进,随着他们的步伐越过原始的边界,开始向东发展,一直到达了亚洲的东岸。然而,外兴安岭以北的地区极为寒冷,不适合定居,沙俄军队不得不继续向南探索,意外进入了黑龙江流域。带队的是哈巴罗夫,一位曾有过犯罪历史的将领。为了得到沙俄的信任,他主动申请前往东方,参与扩张事务,最终获准率领队伍深入黑龙江流域。
1649年,哈巴罗夫带领150人的小队深入黑龙江流域,入侵了五个当地村镇,并给许多人带来了灾难。由于粮食短缺,哈巴罗夫一行甚至将当地居民当作食物来解决饥饿问题。此事迅速传遍整个清朝,尤其在北方地区,引发了极大的愤怒。沙俄因此被冠上了“罗刹”的恶名,也就是“食人魔”。当地的守军发现后,迅速将他们赶走。然而,哈巴罗夫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不仅在这些地方留下了恐怖的印象,还绘制了黑龙江流域的地图,并将其命名为《阿穆尔河图》,送给了沙俄高层。
如果没有哈巴罗夫的开路先锋,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了解几乎为零。正是他的贡献为沙俄打开了向南扩张的大门。1860年,当沙俄占领伯力时,便以哈巴罗夫的名字命名,似乎也成了对这位英雄的致敬。
沙俄和清朝在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边界,确定了外兴安岭为两国的分界线。虽然在此后的100多年中,这一地区未曾发生过大的冲突,但双方在这片土地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事实上,邻国之间常常因为领土问题发生争执,而远东地区的历史也并非一帆风顺。
到了184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穆拉维约夫担任东西伯利亚总督,并赋予他广泛的权限去开发这一地区。穆拉维约夫的到来可谓是一次新的挑战,因为极其寒冷的西伯利亚让人质疑沙俄为何要占据这样一块人迹罕至的土地。但他渐渐明白,这片地带不仅仅是西伯利亚本身,更是沙俄向南扩张的战略要地。穆拉维约夫开始派遣勘探队深入外东北地区,在他们的调查中发现,这一地区广袤无垠,却人口稀少,几乎未被开垦。这个地方的荒凉,与清朝的政策不无关系,康熙帝当年下令禁止关内民众迁入外东北开垦,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荒废的禁区。
然而,在穆拉维约夫的努力下,沙俄在这一地区开始悄然展开占领。到了1858年,恰逢英法联军入侵之时,沙俄利用此时的混乱局势,迫使清朝签订了《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划归沙俄,而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成为了中俄共管区。尽管如此,伯力直到1860年才彻底进入沙俄的控制之下。
伯力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也是黑龙江流入鄂霍次克海的必经之地。在占领这一地区时,穆拉维约夫派遣军队南下,沿乌苏里江一路推进,直至抵达兴凯湖,建立了多个军屯。此后,他们发现兴凯湖附近的土地极为肥沃,适合开垦,便决定进一步扩张,最终占领了兴凯湖周边的大片土地。
伯力不仅仅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它的地理优势还体现在两条铁路的交汇点——西伯利亚铁路与通往海参崴的乌苏里铁路在此交织。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伯力与抚远接壤,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无疑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虽然伯力地理位置优越,然而俄罗斯的经济水平一直较低,尤其在远东地区的投资更是寥寥无几。由于俄罗斯重心始终放在欧洲,导致远东地区,尤其是伯力,人口严重流失。许多年轻人纷纷涌向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大城市,鲜少有人愿意留下。
虽然沙俄、苏联曾在远东地区投入过不少资源,想要让这片土地焕发活力,但到了现代,由于经济困境,俄罗斯对远东的支持几乎消失。作为远东最大城市之一的伯力,虽然拥有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其发展却始终处于停滞状态。如今,人口仅有60多万,且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发展前景堪忧。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支持,伯力和其他外东北地区的局面恐怕将逐渐回到1860年之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