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渡江战役结束后,第二野战军的第四兵团并没有紧随主力一同冲入大西南,而是果断选择南下,参与解放江西和广东的战斗,执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迂回战略。该兵团一路经过广西和云南,致力于在国境内彻底消灭敌人,确保了战术的成功。
广州解放之后,第四兵团迅速向广西进发。为了阻止白崇禧部队逃往海南岛或越南的可能,部队采取了日夜兼程的行军方式,每天行进一百五十到六十里,使得第十四军在短时间内抵达了钦州和北海,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与此同时,第十五军在赶到龙州时,接到了四野的指令,要求他们留下来进行剿匪行动。
在战斗过程中,指挥官陈赓多次修改了第四兵团的作战方案。原本这个兵团是作为过路部队而不打算停留的,但陈赓考虑再三,决定不再争辩,选择就地进行剿匪,以确保战局的稳定。
第四兵团在广西境内参与粤桂边境的战斗,取得了显著的胜利,歼敌于千里之外,消灭了大量敌军。经过连续几天的激战,部队急需一个短暂的休整,来补充物资和重振士气。
随着广西刚刚解放,许多地方的工作仍在起步阶段,征粮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起初,第四兵团试图自行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征粮部队,但由于缺乏资金,他们不得不打白条,希望能在日后获得地方的补偿。以往征粮时常常采取这样的做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莫文骅回忆道,部队在筹粮时如果对方不愿意提供,就会采取抓捕的方式,而当地百姓也常常持有武器,局势一旦紧张极易引发冲突。
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广西省委副书记及军区副政委莫文骅决定与陈赓进行商讨,他提出部队购买粮食时必须支付现金。面对这个困难,第四兵团并没有充足的资金,因此也无从谈起用现金交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莫文骅向第十三兵团请求支援,拨款三万大洋以帮助第四兵团缓解征粮困境,同时也平息了在征粮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
莫文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广西长期处于国民党的控制之下,治安形势严峻,武装分子和持枪市民数量众多。许多家庭为保护自己而持有武器,若矛盾一旦升级,容易被国民党趁机煽动。在当时的广西,匪患严重,黑帮人数高达九万之多,民间持枪现象普遍,武器很可能在瞬间转为敌人的武器。
在渡江战役结束后,第四兵团的战略任务是进行千里追击,确保后方补给始终跟上。在粤桂边境战斗取得胜利后,陈司令开始寻求解决部队物资短缺的方法。尽管他试图与华南分局的一位负责人沟通,却未能如愿。得知情况后,叶参座立刻关注此事,确认第四兵团急需汽油和鞋子等物资,并表示会优先解决他们的问题,因为在解放两广的战役中,第四兵团的贡献不可小觑。
最终,第四兵团的行动在于与敌人展开一场赛跑,敌人逃窜而去,而他们则在不断追击中,实现对敌人实施全面的歼灭,肩负着重要的战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