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是红军时期的三大主力之一,在这支部队中涌现了许多勇猛的将领。仅是那些以无畏精神和顽强作战而获得“疯子”称号的英雄人物就有三位,他们分别是王近山、张仁初和楚大明。
其中,王近山和张仁初幸运地一直活到了建国后,且都被授予了中将军衔。相比之下,楚大明却在1947年中街村战斗中英勇牺牲,这让人感到极为痛惜。陈赓得知这个噩耗时,悲伤不已,泪水止不住地流,电话也惊落在地。楚大明的遗体被送回太岳根据地时,成千上万的指战员争先恐后地为他抬棺送行。这一切,显示了他在战士们心中的崇高地位。那么,楚大明为何能得到如此深厚的敬爱呢?从他的经历中,或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楚大明,1916年出生于河南商城楚家湾村,他的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在年仅11岁时便开始随一位乡村郎中学习医术,初衷只是希望拥有一门谋生的手艺。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他接触到革命思想之后。当时,中共南司支部书记陈兴朗利用行医为掩护,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楚大明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接受了许多革命理念,从而踏上了革命之路。
楚大明的革命生涯始于商北区农会儿童团团长的岗位,后来他加入了农会赤卫总队。1932年,经过考验后,他正式成为红军的一员。刚开始,部队上级看到他瘦弱且有医术背景,便将他安排在后方医院担任医护兵。然而,楚大明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上前线参战。为了加入战斗序列,他多次申请调动,但一直未获批准,直到时任红12师34团团长的许世友发现了他,才让他成为战斗队员。尽管最初楚大明只是许世友的警卫员,但这也使得他终于有机会亲身接触战斗。
许世友是一位非常勇猛的将领,常常冲锋在前,而楚大明作为他的警卫员,毫不犹豫地跟随他冲杀在战场上。许世友和楚大明经历了无数次血战,两人多次衣服被鲜血染红,但他们始终无所畏惧。在许世友的激励下,楚大明也时刻保持着冲锋在前的作战风格。数月后,许世友认为楚大明不应继续埋没在警卫员的岗位上,而应该接受更大的挑战,最终把他提拔为战斗员。
凭借着无畏的战斗风格,楚大明迅速晋升,先后担任班长、排长和连长等职务,并在红四方面军的多个关键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包括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长征等重要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大明被任命为129师东进纵队第2支队支队长,带领部队挺进冀南,后来又被任命为冀南军区20团2营营长。
当楚大明接手2营时,部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2营大部分士兵是由地主护院的联庄会成员和溃散的国民党军士兵组成,士气极低,前任营长因密谋投敌被枪决,导致士兵们完全丧失了信心。此时,楚大明的到来为部队注入了新的活力。知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道理后,楚大明通过激励士气、亲自带头训练,迅速改变了部队的面貌。由于八路军的装备匮乏,楚大明采取了“练刺刀”的方式来提高战士们的战斗力。他常常教导大家:“咱们没有强大的火力,全靠勇猛顽强;打仗拼的是狠劲,拼的是勇气!”
1939年8月,在一次战斗中,楚大明带领通信班与日军的小股部队交火。当敌人端着刺刀冲过来时,楚大明毫不犹豫地冲向前线,打死了一个敌人,随后与另一个敌军展开肉搏。在混战中,楚大明被敌人猛力拉扯,竟然被咬掉了两颗门牙,但他仍不退缩,继续带领新兵们向敌人发起反击。这一事件让所有士兵为之震撼,楚大明也因此赢得了部队的尊敬,成为大家的楷模。
此后,楚大明的名声越来越大,他参加了许多激烈的战斗。1944年,他在第二次青浮战役中伤势严重,但依然坚持战斗,直到战斗胜利才下场治疗。无论伤情如何,楚大明始终坚守在战斗最前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部队的荣誉与胜利。
1947年,在汾孝战役中,楚大明再次带领部队冲向敌阵。就在他带领部队发起进攻时,他被敌人密集的火力击中,胸口中弹,鲜血喷涌而出。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楚大明仍不愿离开战斗,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坚定地带领部队进攻,直至壮烈牺牲。年仅31岁的楚大明英勇牺牲,他的死给全体战士带来了巨大的痛惜和愤怒。战斗胜利后,6000多名指战员纷纷为他的遗体送行,大家都希望能再多与这位英勇的首长在一起。
建国后,陈赓并未忘记这位勇猛的战友,他让人整理并传颂楚大明的事迹,并称赞他为“可歌可泣的英雄”。陈赓还特别指出,楚大明身上有60多处伤疤,负伤20多次,却始终没有居功自傲。他的勇敢和奉献精神成为了我们军队的骨气,也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