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这个国家似乎把“恬不知耻”四个字刻在了骨子里,早在多年前,他们便大肆宣扬端午节是属于韩国的节日,随后又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中秋节。现在的元宵节,难道他们也会有所行动吗?韩国对中国文化的排斥已由来已久,但无论他们如何抵触中国,仍然难以摆脱中国文化深远的影响。
其实,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早在公元前108年,汉朝便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东北部设立了汉四郡,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对朝鲜半岛进行管控。同时,汉字文化也悄然传播到朝鲜半岛。随着汉字和中国文化的渗透,朝鲜的统治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因为文化的侵略,往往比战争更具破坏性,所以历史上便有了“要想征服一个民族,就要消除他们的文化”这一论断。正是基于此,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才会不遗余力地推广日本文化。
到了新罗王朝时期,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甚至有了成为官方文字的趋势,这让朝鲜的统治者感到非常恐慌。因为如果中国的汉字继续推广下去,朝鲜文化将逐步被同化。因此,在1446年,朝鲜的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颁布了《训民正音》,正式创立了韩文。然而,尽管国家推出了新的文字,汉字仍然在民众心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二战时期,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朝鲜半岛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朝鲜的统治者再次提出废除汉字的提议,但由于日本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汉字,废除汉字的建议反而未能实施,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反而被进一步提升。
到了1948年,韩国政府为了抵制汉字的使用,专门出台了相关法案,要求学校教授韩文,规定日常生活和行政事务必须完全使用韩文。然而,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果却非常糟糕。由于韩文与汉字的长期并行使用,韩国的民众迅速失去了对汉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许多人甚至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文盲”。工作、学习、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困扰,这项政策最终不得不宣告失败。
进入20世纪60年代,韩国总统朴正熙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再次提出废除汉字的计划。这次,韩国政府铁了心要将汉字彻底从国家文化中抹去,并出台了诸多高压政策。尽管在这种强压政策下,韩国成功地将汉字逐渐边缘化,但这一行动也让韩国文化与周边国家的文化逐渐脱节,走上了自我封闭的道路。
中国汉字的影响力在整个亚洲都是深远的。像日本、朝鲜、泰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找到汉字的身影。因此,韩国试图彻底消除汉字的做法,无异于断送了与周边文化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发生在韩国的京釜高铁“螺丝事件”。当时,韩国的京釜高铁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数万根混凝土轨枕出现裂缝,险些引发一场重大事故。经调查发现,问题竟然出在了螺丝上。由于工人将“防水螺丝”误读为“放水螺丝”,而韩文中这两个词的发音完全相同,这才导致了如此重大的错误。
类似的事件在韩国并不少见。比如,韩国的全斗焕曾担任少将官职,但在韩文中,“少将”与“小将”的发音相同,如果不在全斗焕的身份牌上注明身份,大家看到的就是“小将全斗焕”,令人哭笑不得。甚至在国际交往中,韩国频频因语言差异闹出笑话。为了抵制中国汉字,韩国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最终却导致了全社会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中文,失去了与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的沟通能力。三星集团当年因宣传问题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抵制,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好在1997年后,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了“复活汉字”的口号,以迎合国际需求和国内民众的诉求。此举得到了韩国民众的广泛支持,这也意味着林正熙时代的第三次“废除汉字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今,汉字在韩国的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甚至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不仅有他们的韩国名字,还会标明中文翻译。这表明,汉字的实用性远远超过了韩文。
综上所述,韩国试图通过废除中国的汉字来巩固自身文化的目标终究未能实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韩国在声称要占有端午节和中秋节时,不妨思考一下,他们最基础的文字体系都在依赖中国文化,怎能有脸去侵占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