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阔别故乡长达20年的罗通将军,在经过组织的同意后,终于带着妻儿重返他那承载着无数记忆的家乡吉安。此时的他心中难免涌动着思乡之情,俗话有人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尽管多年的岁月已在他的容颜上留下了痕迹,但故乡的一砖一瓦依然让他感到亲切。而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那个时代,家乡村落的面貌变化并不大,却掩饰不了那份“物是人非”的淡淡忧伤。
当罗通一家乘车驶入吉安时,他的哥哥急忙前来接他。在这个他曾无比熟悉的家中,如今只剩下了哥哥和嫂子两人,老父亲却在五年前因病去世,这一消息令他心中感到一阵撕裂。在踏上归乡之旅前,他特意为老父亲送了一件皮袄,未曾料想到,却再无机会亲手将其交到父亲的手中。
罗通家中原本有着四个兄弟姐妹: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其中姐姐们年纪比他大许多。回忆往昔,他不得不面对曾经的痛苦:在他年幼时,一个姐姐死于饥饿,另一个姐姐因早婚去世。而这位父亲在1927年也因操劳过度、身体力行而辞世,留下哥哥与嫂子在家,面对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于嫂子未能生育,哥哥的妻子与他无儿无女,最沉重的期许和传统观念的重担,便都落在了罗通的身上。
当罗通尚在14岁时,父亲给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比他大两岁,在那时的农村,这样的安排并不罕见。然而,当到1930年罗通准备参军之际,未婚妻前来送别,默默的相思仿佛在此刻凝结。此后,他一别便是数年,直到1934年,他给家中写信,父亲则不远千里来到部队,希望他能回家与未婚妻成婚,继承家族香火。面对父亲的期望,罗通却以理想和信念相劝,但最终未能改变父亲的心意,只能带着遗憾返回部队。
随后,随着红军的行动,罗通逐渐远离故乡,参与了漫长的长征,跨越了云贵川,最终抵达了陕北。在抗战期间,尽管他偶尔能给家中寄信,但却始终未能收到回信,隔着历史与时空的距离,家人间的联系显得如此脆弱。
1949年4月,罗通与比他年轻8岁的徐贤华结为夫妻。徐贤华曾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过中学和高中,算得上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现代女性。两人在婚后不久,便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时光流转至1950年11月,罗通给家里写信后,哥哥收到信件迅速回信,这让他迫不及待带着妻儿踏上回故乡的旅程,想要探望老父亲和哥哥嫂嫂。然而,回家后他却得知父亲已于数年前病故,这无疑是一场致命的打击,令他深感痛心,也令他再也无法见到期待已久的孙子。
在他回乡之前,曾经的未婚妻因等待而愈发孤寂,最终选择嫁给了他人。此情此景令人唏嘘,她等候了整整十年,却始终没有享受到与罗通一起走向未来的幸福。她年方二十六,早已被认为是“老姑娘”。得知罗通归来后,未婚妻还希望能去探望他,但哥哥却拒绝了这个提议,认为既已拿走了聘礼,就不应再婚,未婚妻的苦楚成了家族观念的牺牲品。罗通得知此事,不禁感慨:“退什么呀,变化无常的人,难怪她会另寻幸福。”曾经,他们的命运本可以交织在一起,如今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旅程,各自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