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造成中国土地损失最多的列强无疑是沙俄。仅仅是直接被沙俄割走的土地就超过了151万平方公里,而间接地,沙俄又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超过18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因此,总计超过3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最终落入了沙俄的手中。
这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简直相当于丧失了30多个江苏省大小的土地。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一切的背后,便会发现,即便沙俄的行为如此过分,清朝却始终不敢与之开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清朝还试图与沙俄结为盟友,这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原因呢?
从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来看,沙俄无疑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清朝在这份条约中,失去了超过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还被迫承认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由中俄共同管理。换句话说,沙俄仅凭一纸条约,就从中国领土上获得了约10个江苏省大小的土地。如此巨大的损失,清朝如何解释?
更令人生疑的是,这份条约的签订几乎没有经过一场战争。沙俄总督穆拉维约夫只是通过威胁,便迫使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签署了这份不平等条约。穆拉维约夫当时知道清朝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软弱,因此他并没有提供什么谈判空间。奕山虽然起初有所反抗,引用《尼布楚条约》来抵制沙俄的要求,但穆拉维约夫压根不给他反驳的机会,甚至用炮火威胁让奕山在第二天签字。
签署《瑷珲条约》后,沙俄获得了包括黑土地在内的超过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沙俄显然并未满足他们的要求。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沙俄便开始了更为霸道的扩张。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原本是中俄共管的区域,但沙俄显然不打算与清朝共享。于是,沙俄驻华公使伊格纳季耶夫便以调解人身份与清朝博弈,不仅向英法联军泄漏了军事情报,还怂恿英法联军进军京城。
英法联军进入京城的举动让清廷深感震惊,在强烈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不得不与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完全割让给了沙俄。同样地,这场割地的过程,清朝并未与沙俄展开任何形式的战斗。
接着,沙俄又通过不间断的压力进一步逼迫清朝。1864年,沙俄与清朝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通过这份条约,清朝又失去了外西北的44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份条约虽然涉及到一定的军事对抗,但沙俄在西北的扩张几乎没有受到清朝的有效反击。
到了1871年,沙俄进一步占领了伊犁,这一地区在西域中极为重要,是少数能够大规模产粮的区域。为了争取这个关键地区,清朝不得不向沙俄提出要求,但沙俄的回应显得无比冷酷。沙俄甚至表示,只有当清朝从阿古柏手中收复新疆,他们才会考虑归还伊犁。
沙俄认为,清朝因其软弱,根本没有能力收复新疆。但万万没想到,左宗棠在1877年到1878年成功完成了新疆的收复。沙俄见状后百口莫辩,只能被迫归还伊犁。尽管如此,沙俄依然不情愿,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逼迫清朝接受更不平等的条约。最终,沙俄与清朝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几乎将伊犁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占为己有。
此时,清朝的高层对崇厚与沙俄私下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反应激烈,随即派出了曾纪泽前往与沙俄重新谈判。然而,沙俄已经掌握了有利局势,不肯作出任何让步。在此背景下,左宗棠便表示,若沙俄不归还部分土地,将以武力强行收复伊犁。在这威胁下,沙俄最终开始与曾纪泽重新谈判,答应归还特克斯河流域,但依然要求割走外西北的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在最终签订《伊犁条约》时,奕山和恭亲王面对沙俄的逼迫,不得不作出让步。奕山认为沙俄如此强硬,如果不迅速妥协,未来可能面临更多的领土丧失。在这样的心态下,清朝最终在1881年签订了这份屈辱的条约。
清朝之所以如此软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在鸦片战争中深受西方列强的威胁,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更深刻了解了清朝的弱点。虽然在伊犁塔城之战中,清军虽然表现不错,但沙俄的战略优势仍让清朝感到无法抗衡。沙俄的“心理战术”在这段历史中可谓打得非常巧妙,利用了清朝的恐惧与软弱,逐步吞噬了中国大片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