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5师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率领主力部队进驻山东,着手建立抗日根据地。当时,山东地区已有一支地方武装——山东纵队,它是由本地民众自发组成的一支抗日力量,具有土生土长的背景。
然而,随着115师的到来,原本是为了增强山东抗日力量的支援部队,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根据地内部的矛盾,导致了指挥体系的分裂和局势的复杂化。两支部队难以统一指挥,从而迫使罗、陈向上级电报报告,提出请求将115师调离山东的要求。
在115师到达山东之前,为了加强地方武装的领导,上级派遣了张经武、王建安、罗舜初等军事干部来协助工作,逐渐形成了山东纵队的指挥结构。张经武担任总指挥,王建安担任副总指挥,纵队下辖约2.4万名战士。随着时局发展,上级又调派了徐向前、朱瑞前往山东,进一步完善了指挥系统,成立了八路军第一纵队,以统一领导山东的抗日力量。
1939年,115师的第五军进驻鲁南地区,开始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这一发展导致115师向南扩展,而山东纵队则在北方稳扎根基。对于两支部队是否应当进行合并或靠拢的问题,意见不一。山东分局认为115师应向北靠拢,与山东纵队合力抗敌,而115师则认为,按照上级的指示,他们应该继续向南发展,这样才能保持鲁南的战略要地不失。
当时,115师已经在鲁南站稳脚跟,战略意义重大。如果撤离北方,鲁南地区可能会被东北军占领,局势将变得十分不利。撤退至沂蒙山区后,若再想南下作战,将面临更多的制约与困难。因此,在经过一番考虑后,山东分局的朱瑞要求115师北上,但为了团结统一,115师最终还是决定北上,同时在鲁南留下了有效的战略部署。
在山东抗战的初期,一个关键的问题便是如何确定两支部队的领导关系。经过一番讨论与协调,决定成立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的八路军。然而,这一方案并未持续多久,徐向前被调往延安,未能长期负责统一指挥工作,导致领导权未能稳定下来。
此外,关于山东抗日的形势,朱瑞和罗荣桓有着不同的看法。朱瑞对抗日局势持乐观态度,认为根据地建设逐步取得成效,抗敌的优势逐渐显现;而罗荣桓则更加谨慎,他认为当前敌我形势变化不大,难以做出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分歧也影响了两位领导者之间的合作。
随着形势的发展,延安和八路军总部也未能在山东领导问题上达成一致。山东分局的负责人对115师的工作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的工作不力。接到批评电报后,罗、陈两人感到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难以继续推进,进一步影响了两支部队的合作与发展。因此,他们向上级提出了调离山东的请求,陈光希望离开山东去学习,而罗荣桓也要求调离。
对此,上级及时作出了回应,表示会鼓励罗荣桓和陈光安心工作,同时明确撤销了之前对115师的批评。这一调整帮助缓解了当时的矛盾。
为了更好地解决领导问题,进一步加强山东抗日工作,上级开始实施双重领导体制。朱瑞成为山东分局书记,山东纵队继续由115师的首长指挥,同时,两支部队合并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由罗荣桓担任书记。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问题,但仍未能根本解决领导层之间的矛盾。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上级决定派遣刘少奇前往山东。刘少奇到达后,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工作,他与各方负责人展开了讨论,并召开了由朱瑞、罗荣桓、陈光等人参加的座谈会。通过对各方成绩的肯定和问题的剖析,刘少奇指出了山东抗日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最终,经过上级一系列的调整,朱瑞被调往延安参加“七大”,山东的工作逐渐实现了统一领导。山东军区正式成立,由罗荣桓担任山东分局书记,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与政委。至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在领导体制上发生了重大变革,也为之后的抗战工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