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时期,方国林立,战火纷飞。在甲骨卜辞中,商王的活动几乎全都围绕战争和祭祀展开。据西南大学李发博士的粗略统计,商王武丁时期,仅在他统治下,商朝便与80多个方国发生过战争。尽管如此,许多曾被征伐的方国在甲骨卜辞中记载的时间相对较长,尤其是在武丁之后,这些方国逐渐淡出历史的视野。然而,“夷方”的命运却有所不同,它依然持续出现在商朝的历史舞台上。
“夷方”是指黄淮下游一带的民族总称。在夏朝时期,统称为“九夷”;商朝称其为“夷”或“夷方”;而到周朝时,这一群体被称为“东夷”。商汤灭夏时,东夷是他重要的盟友之一。然而,到了商朝第11任君主仲丁继位时,商朝与东夷的关系开始恶化,商朝逐渐把军事力量集中在东夷地区,并频繁展开对东夷的征伐。
商朝与东夷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尤其是在殷墟一至四期(盘庚至帝辛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关于征伐东夷的记载屡见不鲜。随着帝辛(纣王)即位,商朝对东夷的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甲骨文中频繁出现俘虏东夷首领的记录。纣王的胜利虽然宣布了商朝与东夷的战争暂时结束,但也同时意味着商朝的衰亡。《左传》评价称:“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这是指纣王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东夷战场,导致商朝的国力耗尽,最终周国借机崛起,商朝灭亡,周武王完成了商周鼎革的历史大业。
那么,东夷为何会成为商朝如此执着征伐的对象呢?商朝,作为一个热衷扩张的国家,其开国君主成汤通过十一征战几乎无敌于天下。而在武丁时期,商朝还涌现出了历史上知名的女性将领——妇好。尽管商朝在中前期的军事活动主要集中在西方和南方的羌方、戎方、鬼方、蜀方及荆方等地,但对东夷的战争,则一方面由于与东夷关系的恶化,另一方面也因为西方方国大部分已经归顺,已不再具有扩张的价值,商朝的扩张目标自然而然地转向了东方。
然而,随着商王朝末期的文丁、帝乙和帝辛(纣王)的统治,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周国逐渐崛起,成为对商朝威胁的主要力量。早在周武王的祖父季历在位时,周人就曾对晋东南地区发动战争,这引起了商王文丁的警觉,文丁下令处死了季历。后来,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成为后来的周文王。根据陕西周原的考古发掘,周文王曾誓言要继承商汤之道(即取而代之)。《竹书记年》记载:“帝乙处殷,二年,周人伐商”,这意味着周国首次向商朝发起了直接军事进攻。
纣王继位后,商朝忠臣崇国君主虎不断提醒纣王:“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显然,这时西方的周国已经对商朝构成了比东夷更大的威胁。特别是当周武王继位后,他率兵东渡盟津,召集了800诸侯会盟,反叛之意显而易见。而在这一背景下,纣王仍然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东夷战场,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对于纣王为何执着于东夷的征伐,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是因为东夷的挑衅。但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何纣王对西周采取了怀柔政策。直到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我们才逐渐揭开了这一历史谜团。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的起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华夏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大一统的文明。在夏前期及以前,龙山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主流文化,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而在东夷聚居的海岱地区(涵盖今天的山东全境、豫东地区及苏皖北部),则存在着独立的文化脉络,包括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海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直到商朝前期,海岱地区依然与中原地区保持并行独立的发展轨迹。
商朝的数百年征伐东夷,实际上是打破了东方地区与中原的长期对立,最终实现了文化的统一。商朝为此付出了灭国的代价,但却完成了夏朝未能实现的伟大事业。商朝的这种超越短期军事胜利的追求,正是它执着于征伐东夷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进程最终为华夏文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