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一度展现出猛烈的进攻势头。 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日本陆续占领了京津沪宁汉等多个关键城市。日本国内一度认为,战局一片大好,甚至有“‘三月亡华’”的言论四起。然而,历史的真实发展却截然不同,侵略者不仅未能如愿以偿,还深陷了战略困局,最终面对中国人民坚决抵抗的汪洋大海。
日本侵华的如意算盘
日本为何会从初期的迅猛进攻,走向后来的艰难相持,并最终以失败告终?当日本自信满满地认为占领了中国半壁江山,将国民政府逼至内陆“陪都”时,他们未曾预料到,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已经悄然降临。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历来学者分析为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例如,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极度膨胀,世界范围内法西斯国家的崛起,以及旧中国积弱积贫、对外侵略的脆弱局面。更有学者提出,从经济层面分析,19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加剧,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部分原因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寻求外部资源。
侵华战争的爆发,毫无疑问是日本蓄意为之。中国作为被侵略方,起初更多处于被动应战,尤其在工业化、军事装备等方面,与日本存在明显差距,这使得战局对中国极为不利。两国的政府、军队和民众都深感震惊与不安。
日本国内的“少壮派”更是声势浩大,号召速战速决,迫切希望迅速占领整个中国。与此同时,日方还从东北地区开始加速“垦殖”,力图巩固和“消化”侵占的土地。所谓“三月亡华”的言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流传开来。
而在中国国内,社会各阶层和派别间,意见纷杂,矛盾重重。当时,南京沦陷,屠杀惨无人道,“亡国论”四起。然而,在台儿庄血战中,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成功遏制住了日军的进攻,随之而来的“速胜论”再次卷土重来。
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视角,双方大多数人无法预见到战争的最终走向。日军在一系列的胜利后,陷入自满,认为自己的侵略梦想一定会很快实现,这也是他们步入失败的原因之一。
从1938年下半年开始的战略调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38年下半年,中国抗日战争的局面发生了转变。中国并非一味处于被动状态,而是通过延长战线、利用地理优势、接受国际援助以及动员游击队等策略,逐渐迫使双方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尤其是在武汉会战中,日军的进攻势头被有效遏制。与此同时,边区的八路军和爱国群众展开游击战斗,长沙保卫战中日军再次遭遇重大挫败。此外,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成功击败了日军,太平洋海战中美军同样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到了1943年,中美联军在缅北和滇西展开反攻,成为抗日战争反攻的关键节点。至此,日本侵略的倒计时正式开始。
八天九夜诞生的《论持久战》
在这场持续数年的漫长战争中,1938年5、6月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应运而生,并在7月正式发布。该著作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军事理论之一,它不仅在战争尚未达到相持阶段时,就精准地预言了未来局势的走向,且具有极高的战略指导意义。
《论持久战》的发布背景是抗日战争进入第十个月时的危急关头,日军依靠军事优势,接连占领了多个重要城市,迫使国民政府将政治中心转移至武汉和重庆。然而,另一方面,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了胜利,国民党军也在台儿庄大捷中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社会上也出现了诸多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国家即将灭亡,有的人则主张速战速决。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希望战争能早日结束,但缺乏具体的论证和合理的战术。
在此背景下,毛主席综合了十个月的经验与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详细分析了局势,并花费八天九夜撰写完这篇重要的战略性文章。
据毛主席的警卫员翟作军回忆,主席在写作过程中几乎废寝忘食,精神高度集中,甚至两天两夜不眠不休,仅靠冷水提神继续撰写。为了确保文章的质量,毛主席在完成初稿后,亲自将其交给延河对岸的清凉山解放社校对,随后又逐字逐句进行修改。
抗战阶段的战略分析
《论持久战》分为21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从敌我力量对比、战争进程到具体战术的选择。毛主席从理论上提出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进攻我方防御,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第三阶段则是中国反攻。
文章中详细预言了日军会在进攻中遭遇挫折,特别是在武汉会战后,日军因为伤亡惨重,进攻进程受到制约。中国则通过有力的反攻,逐渐压制住了日军的进攻势头。日军的补给线不断拉长,兵员严重不足,再加上国内战线过长,局势对其越来越不利。
毛主席准确预见到,日军将目光转向内陆的长沙、重庆等城市,但由于这些城市有着自然屏障和战略纵深,日军未能如愿占领。三次进攻长沙失败,超过5万名日军被歼灭。在这一过程中,国共双方与人民的游击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随着毛主席的战略分析的验证,抗日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
从相持到反攻
日军最终的失败,毛主席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本质上是不正义的。尽管日军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都具备一定优势,但它们的资源有限,无法支持长期的战争消耗。因此,中国虽然不能迅速取得胜利,但最终必定会通过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获得胜利。
1943年,随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区的胜利,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败北,日方在中国战场的力量进一步削弱。随后,缅北滇西战役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最终,来自各方的压力和中国军队的反攻,成为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关键因素。
结语
《论持久战》不仅是毛主席关于持久战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还凝聚了毛主席在长期思考和实践基础上的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日本必败,最终得到了历史的验证。毛主席对战争的深刻洞察与预见,不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南,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