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初,沙俄的彼得大帝曾提出雄心壮志,目标是确保俄国在涅瓦河口、顿河口以及黑龙江口站稳脚跟。这三大关键地理位置分别是:涅瓦河口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坐落在波罗的海沿岸;顿河口则是位于黑海沿岸的亚速地区;而黑龙江口,大家对它并不陌生,正是远东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东北。彼得大帝在18世纪初成功地将波罗的海沿岸纳入俄国版图,而到了18世纪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则通过吞并克里米亚,稳固了俄国在黑海的影响力。到19世纪中叶,亚历山大二世更进一步,通过割取清朝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获得了黑龙江口的控制权。
然而,1917年沙俄的灭亡令这一切短暂消失。波罗的海三国与乌克兰相继宣布独立,远东地区则被协约国占领,迫使当地成立了远东共和国。尽管如此,这一切很快被苏俄与苏联的力量重新掌控。例如,刚刚独立不久的乌克兰很快被苏俄征服,1924年远东共和国也被并入苏俄,而在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先后被苏联吞并。特别是二战后,苏联几乎恢复了沙俄鼎盛时期的领土,唯一例外的是芬兰独立了。
那段时间,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地位不可动摇,领土面积位居全球首位,国际地位与美国并驾齐驱,周围国家如卫星国一般环绕四周,全球更是有30多个军事基地。毫无疑问,这一时期堪称东斯拉夫人的辉煌时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特权阶层的腐化,国家的基础和人民的信任都被逐步掏空,沙俄创建大厦时的豪言壮语,最终成了街头巷尾的笑柄。1991年,苏联解体,巨大的帝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崩塌。
苏联解体后,俄国面临了极为尴尬的局面。15个加盟共和国的分裂使俄国失去了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现实对于俄国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从曾经的超级大国,瞬间跌至无数层级之下。尽管手中依然握有强大的武器,然而其他方面几乎一片混乱。最令俄国痛心的莫过于波罗的海沿岸和黑海沿岸失去了大片领土,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独立了,而乌克兰更是将克里米亚带走。
苏联解体的历史节点上,除了远东地区仍牢牢掌控在俄国手中外,俄国失去了其他两大战略要地。这使得俄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大幅缩水,俄国必须扩大在黑海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势力,除非他们不再有重返巅峰的意图。事实上,在苏联解体后的长时间里,俄国并没有指望恢复苏联巅峰时期的辉煌,而是希望能够加入欧洲大家庭,安稳过日子。
这种策略可以理解,因为俄国虽然拥有庞大的武器库,但它的经济状况却日益下滑,而欧洲有着丰厚的经济资源。如果能加入欧洲,俄国将有机会与富裕的欧洲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但如果这一目标无法实现,俄国只能采取强硬措施,用武力夺回失去的领土。
俄国想要加入欧洲的动机并不难理解,毕竟欧洲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俄国正面临经济困境,加入欧洲意味着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恢复经济。2000年后,俄国与欧洲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尤其在天然气交易上,欧洲成为了俄国的重要买方。就在这一背景下,俄国在1991、2000、2004和2008年先后四次尝试加入北约,意图与欧美国家打成一片。加入北约不仅可以加强军事合作,还能带来更多经济机会。毕竟,谁不想和有钱人打交道呢?
然而,北约并未答应俄国的申请,只是将俄国列为重要战略伙伴,双方举行了一些联合军事演习。令俄国震惊的是,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先后申请加入北约,北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们。这三国原本在波罗的海沿岸,俄国随时可以控制,但加入北约后,这一切都变得不可逆转。对于这些小国来说,加入北约成了唯一的保障,历史的教训让他们深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再度被吞并。
对波罗的海三国而言,选择加入北约无可非议。毕竟,它们有权根据自身利益做出决定,不能因为地理上的近邻关系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对于俄国和北约的关系,其实一直处于一种暧昧状态,俄国一度相信自己仍有机会。但最终,波罗的海三国成为了北约在俄国周围的一颗钉子。
2008年金融危机时,俄国再次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但依旧未得到回应。这时,俄国意识到不能再与北约无休止地纠缠下去了,必须寻找一条自己的出路。从此,俄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战略行动,展示了其长期以来的后手储备。
对于俄国而言,黑海地区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无论是格鲁吉亚、乌克兰,还是摩尔多瓦,这些国家都位于黑海沿岸。只要俄国能够掌控这些地区,便能牢牢把握黑海的战略枢纽。波罗的海的失利让俄国更加重视黑海的战略重要性,而恢复大国形象的唯一希望,也许就在于保住黑海沿岸的控制权。
相较之下,俄国最为稳定的战略要地便是远东,亦即外东北。无论沙俄的覆灭,还是苏联的解体,远东始终处于俄国的控制之下。这一点的原因复杂,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便是1900年庚子俄难后,远东几乎成了俄国的领土,大多数居民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自己的祖国。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恐怕他们会对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等国采取类似远东的行动。毕竟,成功的经验摆在那里。倘若俄国真能照搬远东的模式,也许就不需要如此费劲地在俄乌战场上争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