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打响后,陕北红军很快就做了调整,重新编成了一个路军和三支主力师。为了更好地守护陕甘宁边区,除了这三支主力师,还从部队里抽调人手,组建了一支叫“留守兵团”的队伍。
这留守兵团可不能小瞧,它是在 1937 年 8 月 25 日成立的。虽说看着像后备力量,可它的兵力和装备,跟三大主力师里的 120 师和 129 师比起来,一点也不差。实际上,留守兵团刚成立的时候,规模和其他主要部队是一样的,战斗力相当强。
全面抗战开始后,陕北红军有大概 7.5 万人,按这规模,本来能编成四个军呢。根据详细的兵力统计,这 7.5 万人里有不同方面军的队伍:朱毛领导的红一方面军有 2.4 万人,贺萧领导的红二方面军 1.15 万人,鄂豫皖的红四方面军 1.48 万人,陕北红军 1.4 万人,还有地方部队和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等,加起来大概 1 万人。不过一开始,南京政府只批准了两个师的编制。经过好长时间的艰难谈判,最后才给第八路军批了一个完整的编制,包括一个司令部和三个师,这些师的番号是从东北军来的,分别是 115 师、120 师和 129 师。
在这三大主力师里,每个师每个月有 6 万元法币的军饷,留守兵团不在这个编制里。按照这个编制标准,八路军总部有 3000 人,每个师有 1.4 万人。调整后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兵力分别是 1.55 万、1.4 万和 1.3 万。为了保障陕甘宁边区的安全,还有指挥中枢的稳定,三大主力师都从自己的部队里抽调了一部分人组建了留守兵团,它的规模和 120 师、129 师差不多。
为了支援前线,115 师、120 师和 129 师分别从自己的部队里抽调了不同数量的人。115 师抽调了红 74 师、炮兵骑和辎重营,总共 1.35 万人;120 师抽调了 718 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骑和辎重营,大概 8200 人;129 师抽调了 359 旅旅部、770 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骑和辎重营,大概 9160 人。从武器装备上来说,留守兵团和 115 师比起来可能有点差距,但和 120 师、129 师的装备差别不大。
从兵员素质来看,留守兵团的战士几乎都是经过好多年战斗磨炼的老兵,整体素质不比 120 师和 129 师差,甚至有些方面还强一点。虽说 120 师和 129 师改编前没经历过大规模战斗,但在装备上确实有点不足。比如说,120 师有 4 门迫击炮、179 挺轻重机枪、4091 支步枪和 27.7 万发子弹,129 师的装备就更简陋了。不过,留守兵团兵员数量多、素质高,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很强的防守能力。
留守兵团的主要任务是保卫黄河防线、培养干部、肃清土匪。因为陕甘宁边区土匪很多,黄河防线又长,所以留守兵团组建了 8 个警卫团,再加上原来的 385 旅 770 团和绥德警备区,兵力最后达到了 1.5 万人,占了八路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一。留守兵团的组织架构很大,编制和三大主力师差不多。
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留守兵团和三大主力师的差距慢慢拉大了,特别是 120 师和 129 师,它们在战斗中发展得更快。不过,留守兵团一直肩负着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任,直到 1942 年合并成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3 年,留守兵团的任务变成了保卫边区和支持大生产运动。随着战争推进,三大主力师发展得很快,特别是抗战胜利后,八路军的兵力从最初的 4.5 万增长到了 90 万,115 师、120 师和 129 师都明显增强了,可留守兵团的兵力增长就比较慢了,最后在 1945 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在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的三大主力师和留守兵团的角色有了变化。115 师、120 师和 129 师迅速发展壮大,成了后来的四野、华野和二野的骨干力量,而留守兵团的干部大多调到了东北或其他战区。1955 年,八路军的三大主力师获得了大规模的荣誉,这里面也有留守兵团干部的功劳。留守兵团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贡献到现在都还被人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