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英雄到悲情:《三国演义》后半段为何让人心碎又弃剧?
创始人
2025-09-09 00:04:40
0

为什么在《三国演义》播出至第77集时,收视率却直线下降?说实话,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

自从第78集开始,剧情便围绕姜维九伐中原的故事展开,司马懿如何掌握魏国的军政权力、种会和邓艾袭击蜀国,刘禅那种迷茫的状态,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兴趣。毫无疑问,这让观众们逐渐减少。

而在后半段的故事中,尤其是丞相与姜维之间的情节,更是让人感到一阵酸楚。经历了一整天的辛劳,回家后却得被剧情中的悲伤情节所缠绕,确实令人心烦。等到情节转向司马家族的阴暗秘事时,那种街头弑君的情景,又让人感到无比恶心与愚蠢。

可别忘了,关羽、曹操、诸葛亮,才是《三国演义》的灵魂角色。通常在故事未完之际,他们是不会轻易退出舞台的。然而,由于这是根据史实改编,这些角色的命运实际上早已注定。关键角色一旦“下线”,观众的热情便随之消退,这也只能说这些观众的确有些任性了。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显然意图强调降派的存在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依照正史,邓艾抵达江油时,其麾下将士已超过两万,而江油的马某原本打算伏击,结果一失败就选择了投降。然而在小说中,则被改写为邓艾的两千人便令敌军直接投降,反倒让邓艾轻轻松松得到了两万人。而提到阴平,那原本就是魏国的地盘,邓艾凭少量兵力竟然顺利拿下成都,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总而言之,观看《三国演义》,前半段令人紧张激动,英雄辈出,而后半段则显得沉重无比。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剧情的悲壮转变,更是因为我们情感深深投入于这些英雄之中。虽然历史无法被重写,但经过艺术的精心加工,《三国演义》又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感受与思考。你觉得呢?对于这部剧,你是否有不同的见解?或者说说你在剧中印象最深的情节,欢迎分享交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成为最强的诸侯之一,离不开他麾下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士,特别是虎豹骑。虎豹骑是曹操最精...
一文读懂《三国演义》中文臣武将... 在《三国演义》的武侠宇宙中,身高不仅是生理特征,更是人物气场的具象符号。罗贯中通过夸张的尺寸描写,将...
年羹尧被赐死后,雍正皇帝是怎么... 雍正四年(1726),农历腊月,春节慢慢走近,年的味道越来越浓。 大清天牢中,一个犯人却离死亡越来越...
原创 为...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文化、语言甚至政治体系中都留下了深刻的中华烙印。...
原创 美...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文明古国,历代史书中记录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深入人心。与此同时...
原创 3... 在191在7191年7,年沙,俄沙帝俄国的经历灭了亡命成为运历史的的转转折折,点最终,而走新向成立了...
原创 毛...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这次访问中他最忐忑的事情便是是否能见到毛主席。在他踏下飞机的那一刻,依然...
原创 历... 在1989年至1991年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严重的挫折,特别是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这一变故不...
原创 史... 人们常说“人祸可防,天灾难避”,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若非如此,又怎会有“天命难违”的...
原创 德... 德国和奥地利这两个国家在欧洲的关系紧密而深厚,历史渊源悠久,堪称是“同文同种”。两国都有着以德意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