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来唠唠诸葛亮,为啥非得执着于北伐呢?当时蜀汉那可是内忧外患,他真就没有别的招儿了吗?咱得细细琢磨琢磨。
诸葛亮跟着刘备那可是铁了心要匡扶汉室的。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的时候,隆中对里就说得明明白白,占据荆州、益州之后,兵分两路北伐中原,最终实现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的终极理想。你想啊,曹丕篡汉,东汉宣告灭亡,刘备在成都称帝,这时候他们心心念念要兴复的汉室,可不就是自己建立的这个汉嘛。所以啊,北伐中原,兴复汉室,那是诸葛亮打心底里的第一层目标,也是为了推进统一大业。就说第一次北伐,蜀国准备充分,魏国毫无防备,蜀军那是节节胜利,陇右各郡有的被攻破,有的直接投降,把整个曹魏吓得 “朝野恐惧”。那时候啊,诸葛亮心里说不定燃起了巨大的希望,觉得兴复汉室说不定真能成呢,即便不能一下子灭掉曹魏,取得大的战果也是很有希望的。只可惜啊,马谡失街亭,大好局面就这么没了。
经过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估计也回过味儿来了,彻底消灭曹魏不太现实。那就退而求其次,想着占领雍州、凉州(今甘肃、青海)地区。为啥选这俩地儿呢?这雍、凉地区在蜀汉北部,曹魏西部,关键是离曹魏统治中心洛阳远,归附时间也短。而且马超、姜维这些出身雍、凉的人都在蜀汉阵营,他们在当地有威望,对蜀汉控制这俩州有帮助。要是能占了雍凉地区,一方面能增加蜀汉国力,另一方面还能削弱、牵制曹魏。你看诸葛亮出兵老从陇右进攻关中地区,就知道他这心思了,想夺取雍凉,扩大蜀汉国土,增强民力、军力。
还有个原因,就是以攻代守。魏国国力比蜀国强太多了,诸葛亮不断出兵北伐,能牵制魏国精力,让他们没法专心积蓄力量来进攻蜀国。而且曹丕篡汉后,蜀国在政治上有优势了,能名正言顺讨伐篡逆,这可比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时候对蜀国有利多了。同时呢,北伐还能震慑东吴。虽说刘备死后,诸葛亮重新和东吴修好结盟,北伐时东吴也会小范围出兵配合,但东吴那心思,谁能完全摸透啊,不得不防。东吴看到蜀汉这么强势讨伐曹魏,多少也会收敛一下自己蠢蠢欲动的小心思。
再往蜀汉内部看看,那也是矛盾重重。刘备在世时,益州就有好几派势力。有跟着刘备早的,像来自幽州、青州、徐州等地的;有刘备在荆州接纳的,主要是荆州本地人;还有攻益州过程中和之后录用的,包括益州本地人和外地侨居益州的。这么多势力凑一块,能没矛盾嘛。诸葛亮把大家的争斗之心转移到对外战争上,让大家搁置内部矛盾,一致对外,这也是北伐的一个目的。而且蜀汉土地、人口比不上魏国和吴国,要抗衡这俩,得有凝聚力啊。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这个口号,就能很好地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诸葛亮心里可能也清楚,蜀汉人才不断凋零,自己死后,北伐更没希望成功,蜀汉更没法和魏、吴抗衡,所以得趁着自己还在世,拼尽全力北伐。
这么看来,诸葛亮北伐那真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反复权衡后的无奈选择。他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为了蜀汉的生存和发展,明知艰难,却义无反顾。咱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这份执着和担当。各位看官,要是你处在诸葛亮那个位置,你会怎么选呢?不妨在评论区说说。觉得这文章有意思,别忘了动动你那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祝点赞关注的朋友都能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