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地一片惨败,生灵涂炭。由于实施“不抵抗政策”,即使有着“精锐”之称的东北军第七旅8000名守军,也被仅有300人的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击败。除了失去领土,最让人心痛的是失去了沈阳兵工厂——当时亚洲最强的兵工厂。
沈阳兵工厂是如何建成的?它曾有多么辉煌?在九一八事变中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命运?
民国初年,各路军阀纷争不断,各方势力为增强军力,纷纷建立兵工厂。从早期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主办的汉阳兵工厂,到后来的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太原兵工厂等,数以百计的兵工厂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中,最为强大、最终成为亚洲最强兵工厂的,是张作霖所建的沈阳兵工厂,当时名为奉天军械厂,后来更名为东三省兵工厂。1916年,张作霖入主东北,为了巩固边防并稳定局势,他开始大力发展东北军,而武器装备成了最关键的一部分,正如那句老话:“枪杆子硬,腰板子才硬。”同年,张作霖正式创办了奉天军械厂。
起初,军械厂的设备简陋,条件艰苦,规模也很小。最初的员工只有200人,工厂只进行一些机械修理,最多生产点子弹和手榴弹,根本无法生产重型武器。张作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迅速对工厂进行了扩建,增设了总务处、材料处、工程处,并建立了炼钢厂、枪炮厂、弹药厂等多个部门。
到1920年4月,奉天军械厂已能够生产7.8毫米的枪弹,10月开始生产无烟火药。1921年10月,张作霖又建立了东三省兵工厂,几乎完全照搬奉天军械厂的模式。这为未来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努力在直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2年,直奉双方在榆关激战数月,奉系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武装力量压制了直系军。然而,尽管武器装备更为先进,张作霖最终还是败北。败战后,张作霖决定进一步加强东北的军力,改革兵工厂,也进一步推动了“奉系”的军工力量建设。
军事力量的提升,依赖于三种途径:抢、买、造。张作霖为了补充武器装备,不仅抢劫敌军的武器,还从日本、法国等国家购买军火,并从外国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然而,这种外购军火的方式虽然一时奏效,但不能保证持续性,特别是在不断扩大的军阀内战中,兵工厂的建设变得尤为迫切。
1923年,奉天军械厂并入东三省兵工厂。张作霖凭借稳定的政局和强大的经济基础,开始着手扩建兵工厂。东北的难民纷纷涌入,为东三省兵工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与此同时,虽然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但张作霖以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大量有经验的兵工厂工人,并从德国、瑞典、俄罗斯等国家引进了大量外籍技术人员,极大促进了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提升。
为保障兵工厂顺利运作,张作霖采取了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厂内不仅设有员工食堂、理发室、洗衣房等基础设施,还提供了培训班、娱乐设施和教育支持,为工人及其家属提供了周到的关怀。这样的待遇,使得员工工作积极性高涨,东三省兵工厂迅速发展。
到1923年,兵工厂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建了电机厂、炼钢厂、无烟药厂等多个部门,其中无烟药厂是中国首个具有生产规模的炸药厂。1923年年产铁量达到43万吨,钢产量为6.8万吨。电力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工厂自建发电厂,确保了生产的连续性。
1926年至1928年,兵工厂进入扩展的高峰期,机器数量激增至8000余台。工厂不仅拥有全国一流的生产设备,还在炮类、枪弹、炸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兵工厂。特别是在枪弹和炮类武器的生产上,东三省兵工厂几乎垄断了市场。
然而,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兵工厂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日军在炮火猛烈的攻击下占领了沈阳兵工厂,抢走了大量武器装备。此时,厂内大部分的武器尚未转移,损失惨重,给东北抗日力量造成了沉重打击。
兵工厂被日军占领后,成为了关东军的野战兵工厂,持续为侵华日军提供武器装备。而张作霖,也因“皇姑屯”事件去世,未能亲眼见到他亲手建设的兵工厂在日军手中化为废墟。
尽管如此,这座兵工厂并没有完全沦为日本侵略的工具。在抗战时期,曾在东三省兵工厂工作过的技术工人纷纷投身其他抗日兵工厂,继续为抗战事业提供支持。
最终,在1948年沈阳解放后,兵工厂被人民政府接管,并逐渐恢复生产,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沈阳兵工厂不仅见证了中国东北军事近代化的历程,也在国家的抗战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一八”事变中的兵工厂沦陷,代表着中国武器制造业的一次重大挫折。我们应当铭记这一段历史,警示自己在未来的路上,要时刻保持警觉,自强不息,永远不忘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