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对建立明朝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智谋出众的谋士,他不仅辅佐朱元璋参与了重要的政治决策,还提出了“时务十八策”,为朝政的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这些策划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并被采纳执行。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刘伯温依旧在朝中担任要职,参与了制订历法以及建立军卫制度等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军事改革。
朱元璋曾称赞刘伯温是他自己的“张良”,并封刘伯温为“诚意伯”,以此表彰他在国家建设中的卓越贡献。然而,随着刘伯温年事已高,身体逐渐衰弱,在他生病期间,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着御医前来为他诊治。刘伯温服用了御医所开药方后,不仅没有得到好转,反而病情急剧恶化,身体痛苦异常。
在刘伯温向朱元璋汇报病情后,朱元璋却表现得异常冷淡,他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关心,只是简单地叮嘱刘伯温注意休息,其他并无实质性的行动。这一冷漠的反应让刘伯温心中感到极大的失望,甚至让他感到心寒。病情加重后,刘伯温最终不久便去世。
值得关注的是,刘伯温的死因一直备受猜测。一种说法是胡惟庸趁机在御医所开的药中下毒,使得刘伯温在服药后毒发身亡。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朱元璋出于对刘伯温的忌惮,可能暗中指示胡惟庸进行毒害。对于这一系列猜测,我们可以从《明史》中的记载窥见一二:《明史·刘基传》提到,刘伯温在病中服药后,感到腹中如同压有大石,病情急剧恶化,之后胡惟庸有反叛之举,并且声称毒药导致刘伯温死亡。
那么,刘伯温究竟是死于胡惟庸的毒手,还是朱元璋的授意呢?关于刘伯温的死,历史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根据历史记载,刘伯温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诚意伯”,当时年仅四十岁,他的封赏不仅表彰了他的忠诚与才智,也显示出朱元璋对他的极高评价。然而,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因为与权臣胡惟庸发生冲突,导致被胡惟庸陷害,最后被迫辞去职务,回乡休养。
在刘伯温生病的那年——洪武八年(1375年),胡惟庸恰逢其时带领御医前去为他治病。当年正月,刘伯温因患风寒而久病不起,朱元璋得知后立即派胡惟庸带医前往为其治疗。可是,刘伯温服用了御医所开药方后,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恶化得更加严重,肚子里仿佛被压上一块巨石般的疼痛。二月,刘伯温勉力前去朝见朱元璋,并向他诉说药物的副作用,然而朱元璋听后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是简短地安慰了几句。
至三月,刘伯温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行动困难,朱元璋于是派人将他送回家乡,告别了朝廷。回乡后的刘伯温停止了药物治疗,只依靠平常的饮食来维持生命,直到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对于刘伯温的死,许多人认为,他是由于年老体衰和病情加重而去世的。毕竟在古代社会,六十五岁已经是高龄,人死于病情自然而然并不罕见。然而,也有另一部分观点认为,胡惟庸可能趁机加害于刘伯温,但鉴于当时胡惟庸身处权力斗争的风口浪尖,如果真有谋杀行为,泄露的风险极高,不足以冒此巨大风险。再者,刘伯温已经年迈且并未拥有实权,朱元璋大可不必为此感到威胁。因此,刘伯温的死更可能是由于病情的自然恶化。
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温去世多年后,仍受到了极高的敬重。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追赠他为太师,并追谥“文成”。而在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刘伯温与徐达等开国功臣一起,被追赠为太庙配享,这体现了他在明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