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回答,知音提的问题“张居正和李太后有没有一腿”。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决赛,张居正和艾自修分别杀入殿试,成为当届科举“夺冠”热门。两人都是当世无双的青年才俊,平时互相瞅着对方不顺眼。等殿试发榜后,张居正夺得状元,艾自修得了探花。
张居正为了羞辱艾自修,出了一副对联。
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艾自修自知技不如人,当时没有接招反击,但这口恶气一直憋在心里。后来,张居正“搭”上李太后,仕途平步青云当上了首辅,俩人“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被艾自修知晓。
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艾自修就把这份猛料写成对联,反击张居正。
张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事实上,这段记载纯粹是现代人胡编乱造的地摊“文学”。
张居正生于1525年,卒于1582年,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艾自修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八年进士。两人生平未曾见面,没有时间交集,更不存在同殿竞争。
故事是假的,绯闻也不可能是真的。
张居正与李太后不存在“不正常”的关系,但存在不一般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整个万历十年,经历了“合作”——“决裂”——“反目”。
张居正和李太后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无外乎一个“权”字。李太后想得到至高无上的“皇权”。张居正想要的是位极人臣的“相权”。
但首席“托孤大臣”高拱的存在,成为张李实现权力渴望的绊脚石。
高拱是有名的“爆裂首辅”(意气颇磊落,粗直无修饰),属于一言不合便贴脸开大的类型。
高拱不除,张居正走不向首辅大位,李太后母子也别想体会到“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感觉。
1572年,在冯保的安排下,皇宫大院疯传高拱“欲废太子,迎立周王”的谣言。“救时良相”在太监的一句构陷中,卷铺盖走人。
高拱走后一个月,张居正力排众议,给李妃上了慈圣皇太后的尊号。打这起,李妃变成了李太后。作为回报,张居正顺理成章地入阁拜相,坐上了首辅交椅。
此时,李太后和张居正正处在蜜里调油的政治“蜜月期”。在李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大刀阔斧推行改革。
李太后拿出了“大柄悉以委居正”的态度,张居正也表示出“圣母与皇上以腹心手足待臣, 实与群臣不同”的忠心。
但政治的内核终究是利益。这份“甜蜜”仅仅持续了两年,二人的矛盾就开始爆发了。
李太后是平民出身,如今李家贵为第一外戚,骨子里的暴发户本性逐渐暴露。
先是,李太后的生父武清伯李伟想给自己修一座华丽的生坟。上报朝廷后,工部给批了两万白银。李家嫌钱给的太少,就找到大外甥万历,让万历给工部下旨多批一些。
张居正没有惯着李家,直接把万历的口谕给驳了回去。
万历七年,心爱的儿子生疹子,作为佛教徒的李太后想设坛祈福,被张居正以大明祖制给否了。理由是,大明朝一开始就讨厌江湖术士,有设坛修庙的钱,不如修桥铺路,造福苍生。
最后一次是李太后想重修慈宁宫和慈庆宫,张居正依然没有答应。
从这些生活细节上,不难看出,张居正与李太后不是同一路人。李太后是一个狂热奢靡的小“少妇”,而张居正是一位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
三观上,俩人就不合拍。
虽有野史记载,张居正“酒色财气”样样不落,但不至于去“搭讪”李太后。李太后是北直隶顺天府漷县,实打实的北京人。
威严有余,而温柔不足。
加上。明朝皇帝选妃“入选者多为平民之女”。大体可以推断,李太后本人容貌姿色算不上出类拔萃。不然的话,隆庆皇帝也不至于在登基后,没日没夜没命“耕地”,年仅36岁就患上“色痨”崩逝。
李太后的出身和长相,在张居正这种“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的湖广才俊眼里,大概率是入不了法眼。
两人非但没有不正常男女关系,甚至有证据证明,最后两人走向了仇人关系。
万历十二年,朝廷抄家张居正时,明实录中,有一段记载:
李太后对待“政治搭子”的态度是,让大儿子万历赶紧去抄了张家,给小儿子潞王朱翊镠当彩礼钱。
由此可以想象,李太后自始至终都把张居正当成利用的工具。生前依靠张居正上位,死后还不忘榨干张居正最后一丝价值。
女人嘛。但凡存在“一条被子”的交集,也不至于下手如此绝情。